录古:非三公不得稱公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二〇:

《公羊傳》曰:「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天子三公稱公,周公、召公、畢公、毛公、蘇公是也。王者之後稱公,宋公是也。杜氏《通典》曰:「周制,非二王之後,列國諸侯其爵無至公者。春秋有虞公、州公,或因殷之舊爵,或嘗為天子之官,子孫因其號耳,非周之典制也。東遷而後,列國諸侯皆僭稱公。」夫子作《春秋》而筆之於書,則或公或否。生不公,葬則公之;列國不公,魯則公之,於是天子之事與人臣之禮並見於書,而天下之大法昭矣。漢之西都有七相五公,而光武則置三公,之文如鄧公禹、吳公漢、伏公湛、宋公宏、第五公倫、牟公融、袁公安、李公固、陳公寵、橋公玄、劉公寵、崔公烈、胡公廣、王公龔、楊公彪、茍公爽、皇甫公嵩、董公卓、曹公操,非其在三公之位,則無有書公者:《三國志》若漢之諸葛公亮、魏之司馬公懿、吳之張公昭、顧公雍、陸公遜,《晉書》若衛公、張公華、王公導、庾公亮、陶公侃、謝公安、桓公溫、劉公裕之類,非其在三公之位,則無有書公者。史至於唐而書公,不必皆尊官。泊乎今日,志狀之文,人人得稱之矣。籲,何其濫與!何其偽與!

《公羊传》里说:“天子的三公叫‘公’,王的后代也叫‘公’。”天子的三公,比如周公、召公、毕公、毛公、苏公;王的后代,比如宋公。杜氏的《通典》里讲:“周朝的制度,除了二王的后代,其他诸侯国的爵位没有达到‘公’的。春秋时期有虞公、州公,要么是因为继承了殷朝的旧爵位,要么是因为祖上当过天子的官,子孙就沿用了这个称号,但这不是周朝的正式制度。东周以后,诸侯国都僭越自称‘公’了。”

孔子写《春秋》,记录的时候有的叫“公”,有的不叫。活着时不叫“公”,下葬时却称“公”;诸侯国不叫“公”,鲁国却叫“公”。这样,天子的大事和臣子的礼仪都在书里写清楚了,天下的大法也就明朗了。

汉朝西都时有“七相五公”,到光武帝时只设三公,比如邓公禹、吴公汉、伏公湛、宋公宏等人,其他像袁公安、李公固、曹公操这些人,如果不是在三公的位置上,史书就不会称他们为“公”。到了《三国志》,像诸葛公亮、司马公懿、张公昭、顾公雍、陆公逊;《晋书》里像卫公、张公华、王公导、陶公侃、谢公安等人,也只有在三公位置上才会被称为“公”。

到了唐朝,史书称“公”就不一定都是高官了。到如今,墓志铭里人人随便都能称“公”。现在就连活着的普通人,也有被抬举为“公”的,公遍地走了。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466.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