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白雪公主》的一场假装:迪士尼疲于奔命,却没讨好任何人 - 端传媒

迪士尼版《白雪公主》票房不理想,几乎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在进步热潮迅速兴起的末尾,全世界都迎来反进步热潮的反扑。从开始选角的肤色争议,到后来演员言论立场遭遇围攻,都注定了这会是一部被反DEI人群抵制的电影。世间潮水忽左忽右,本来总有一半人会与你站在一起;但遗憾的是,《白雪公主》也没有获得进步群体的青睐。

质疑经典童话便是冒犯?大概在迪士尼决定翻拍《白雪公主》之始,就注定了这件事的尴尬。《白雪公主》的故事文本,无论格林童话原版本还是1937年版的迪士尼动画,以当下视角来看,确有很多不合时宜。种族是第一个问题。尽管迪士尼遭遇的抵制最初就因选角的种族,但它一旦想要重拍《白雪公主》,这就几乎是不得不面对的——故事源于中世纪欧洲,且一再强调一个皮肤非常非常白的女性是世上最美丽的女人,以当下视角看来,这近乎鼓吹某种白人至上主义。

在这么多要素与当代价值观出现差异的前提下,白雪公主故事的内核定会遭到质疑。只是这些质疑在有人口中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童话是“经典”,所以若怀疑它的内核,就被视作一种侵犯。

对女性美貌的极度推崇是争议之二。拥有魔力和权力的一国皇后,终日醉心于成为世界最美,未达目的就要迫害其他女性;而白雪公主最终获得胜利,底层逻辑是因为她的美貌。这也是古代欧洲童话一大特点:尽管女主角总被赋予善良、勤劳等角色,但最终,让她获得胜利、打败反派(其他女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定性原因,通常都是美貌,坏人则大多是丑女。比如灰姑娘的恶毒继母继姐,哪怕世界第二美的皇后,也有一个丑陋老巫婆的幻想,我们大可视之为创作者希望我们认知皇后的真正形象;当代有句网络流行语“颜值即正义”,这话大概来自古代童话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丑女是坏人的逻辑非常清晰,因为她们丑,所以会嫉妒美女,所以她们一定会害人;而美女永远心地善良,这是出场设置,无需证明。

第三个在如今显得过时的情节安排,是白雪公主与王子浪漫关系的产生。白雪的演员Rachel Zegler对动画版故事一句“weird”评价,成为万人恶搞对象,但事实是你很难说这评价有问题。原版故事中,王子认识白雪公主时,她已是一具尸体;动画版中,王子跟踪白雪,在她“死”前并没真正相识。更有甚者,古代故事中王子看见躺在棺材中的白雪公主,苦苦哀求小矮人让他将如此美丽的事物带走收藏,而白雪公主是因搬运中棺材被撞击才吐出了毒苹果;迪士尼动画版则采用了“真爱之吻”,让白雪公主完全不认识的王子以接吻去救醒她。

在这么多要素与当代价值观出现差异的前提下,白雪公主故事的内核一定会遭到质疑。最受质疑的就是她的被动:故事中,她被动地被仆人带出皇宫谋杀;被动地被放走;被动地被小矮人收留;被动地被皇后谋害;又被动地被王子救活;被动地成婚。她是主角,但她什么都没做,只等待命运降临,无论命运是好是坏。

只是这些质疑在有的人口中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童话是“经典”,所以若怀疑它的内核,就被视作一种侵犯。最吊诡的一幕出现了:这些关于“公主”的、浪漫爱的、蓬蓬裙的、所有被父权社会污名化和耻笑的、属于“娘们”的主流“女性气质”事物,由于反DEI的需要,又被父权拥护者护上神坛。

最吊诡的一幕出现了:这些关于“公主”的、浪漫爱的、蓬蓬裙的、所有被父权社会污名化和耻笑的、属于“娘们”的主流“女性气质”事物,由于反DEI的需要,又被父权拥护者护上神坛。

《白雪公主》剧照

“童话”概念被创造之前大概童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那么神圣。早在“童话”概念被创作之前,这些故事本身已流传甚久。早期人类社会,别说“童话”,“童年”的概念都是不存在的,人一降生就被当作小型劳动成人对待。童话最早的面孔是“民间传说”,由家庭劳动的妇女之间创作和传播,充满灵邪、狡黠又残酷的野生活力,并非特地为了小孩子讲述和创作;然后被庙堂之上的男性学者搜集成册(如格林兄弟和更早的法国《鹅妈妈故事集》整理者佩罗),改头换面,用于教化贵族女性,后成为中产阶级家庭中讲述的故事。

这些过程中,故事被修改了一个又一个版本:佩罗版的小红帽惨死于大灰狼口中,用来暗喻女性若不守贞,随意奔赴狼的床榻,必将下场凄凉;格林童话版本中又因内容残忍,所以加上猎人搭救。民间故事一大特色就是随时代不断改头换面,但在我们信息爆炸的时代,却有人希望锁定童话的相貌,严禁修改:真人版电影消息出现后,网上大量评论,批评对剧情可能的修改:“简直颠覆经典,吓坏好多小朋友,毁了许多大人的童年美好回忆”“白雪公主,最不该改的,是跟雪一样白的皮肤,因为那个是她的名字”;但难道,不是正因它是“给小孩子读的”,才更需细心察看象征和比喻背后是怎样的暗示?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458.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