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篇生动的台湾生活文化故事,50则台湾人重要的生命记忆
从习以为常的日常,整理出有脉络的台湾历史
记忆所系之处,看见台湾多元视角的每一幕
★最好读的笔记历史,搭配大量彩色图片,精简却不失趣味,轻松了解岛屿故事
★适合所有人理解台湾生活文化的最佳入门书
★增进学生历史素养,108课纲历史科最佳读本
此刻正是过往的总和,在有形与无形的文化中,
建构一部多元面向、视角宽广的具象台湾史!
岛屿的故事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跟着生动文字佐图片,一起重新看台湾!
系之于常物的故事:制服,摩托车瀑布,歌仔戏……
◆对台湾人来说,制服好似象征着一种荣誉,就像「小绿绿」代表着北一女中的高材生,然而关于制服的历史,其实源于日本1919年颁布的「台湾教育令」……
◆每个通勤日都可见台北桥上闻名国际的「摩托车瀑布」,但回顾台湾的机车历史,改变机车消费最大的关键竟然是将义大利、日本跟英国技术转化成「国产」?
◆「歌仔」二字,在台语里有山歌、小曲的意思,在经历过不同政权轮转的台湾,歌仔戏曾以日语演出、曾在推行国语的时代遭贬低……才有了现在逐渐走向精致化发展的当代歌仔戏。
系之于空间的纪念:嘉义东市场,鹿港小镇,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
◆拥有百年历史的嘉义东市场,在日治时期称为「嘉义卫生组合」,这里除了有闻名遐迩的意面、羊肉、牛肉汤,还能看到名为「鲁熟肉」的小吃,这与北部人说的「黑白切」,或是台南人口中的「香肠熟肉」有何不同?
◆罗大佑的〈鹿港小镇〉让鹿港在中国人耳里也变得不陌生,但小镇其实远远不只是歌词唱得那般,还以最重要的海上女神信仰,发展成全台湾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之所在。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是二次大战之后,台湾所发生规模最大的地震,如今我们习惯将地震称之为「地牛翻身」,依据人类学者伊能嘉矩的调查,这样的说法竟源于淡水平埔族的地牛传说……
系之于文化的轨迹:小吃,办桌,台湾府八景……
◆为什么台湾的「小吃」这么多样化呢?早期台湾的移民从中国东南沿海而来,当时的汉人带来了中国的籼稻;而后日本人带来了天妇罗、关东煮、黑轮,原来小吃的背后,诉说的正是岛屿丰富的身世。
◆为什么「办桌」要用闽南banto来念才有感觉?办桌经常因为地方的节庆,或是迎神赛会,作为酬神或祭祀活动的一部分,看起来澎派大气又亲切的清汤大燕、生炒大虾、红汤鱼翅、脆皮烧鸡、清汤水鱼……原来都是出自于日治时代的菜单。
◆「网红打卡景点」看似现代网路上才有的说法,其实早在清领时期就有所谓的「台湾府八景」、「凤山县六景」……
一部能吃、能见、能触摸的台湾历史
小吃文化中的岛屿身世、华人民歌的素朴情怀、他国殖民的混乱记忆、威权统治的恐怖阴影……都是建构台湾历史的元素和面貌,胡川安在有形与无形文化间穿梭,以文字记忆那些曾经苦难、美好的片段与总和,在所系之处书写,聚集成一部台湾之所以成为台湾的具象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