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本書透過具體而細緻的實證研究,探討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的消費文化,希冀打開晚明消費史的多元面向,豐富這一段歷史。全書的兩大主軸,其一是嘗試把近代早期中國的消費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觀察晚明時期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晚明已形成「消費社會」的現象,以修正英國史學家關於「消費革命」的歷史解釋。本書另一個主軸是士大夫的消費文化。從消費文化的角度,一方面可以看到晚明社會結構的變動,特別是士、商關係的變化;另一方面士大夫也透過消費文化,塑造消費品味與流行時尚,來重新建構他們的身分地位。
作者:巫仁恕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明清城市史與明清社會文化史,主要聚焦於明清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明清物質文化與消費文化。研究成果豐碩,著有《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2005)、《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2007)、《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與狄雅斯合著,2010)、《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2011)、《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2013)、《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2017)等書,另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及多篇書評。
巫仁恕的《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是一部深入探讨晚明时期消费文化与士大夫阶层互动的学术力作。通过细致入微的实证研究,作者不仅揭示了晚明消费社会的形成与特质,还以士大夫的消费行为为切入点,剖析了社会结构变迁与身份认同的重塑,为明清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全书以两大主轴展开:其一,将晚明的消费史置于全球史的脉络中,挑战西方学界关于“消费革命”的传统叙事。巫仁恕指出,晚明已显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奢侈消费风气盛行,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这与西方近代早期的消费现象形成有趣的平行对比。其二,聚焦士大夫的消费文化,揭示他们在社会流动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服饰、乘轿、旅游、家具、饮食等消费行为,塑造独特品味与时尚潮流,从而巩固或重构自身身份地位。作者尤其强调士商关系的“竞合”动态,展现了晚明社会阶层之间的复杂互动。
本书的亮点在于其史料运用的广度与深度。巫仁恕大量援引地方志、笔记小说、实录及明人文集,结合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理论,赋予传统史料全新的解释力。例如,书中关于乘轿文化的分析,细致描绘了轿子从权力象征到普及消费品的转变过程,生动反映了社会流动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同样,对服饰、家具、饮食等领域的探讨,不仅勾勒出晚明物质文化的丰富面向,还揭示了士大夫如何通过消费实践,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寻求身份的稳定与区隔。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例如,部分章节对西方消费理论的引用稍显生硬,未能完全融入晚明历史语境的分析框架。此外,对于普通民众在消费社会中的角色,论述相对较少,使得全书的视角略显集中于精英阶层。尽管如此,这些不足无损于本书的总体价值。
《品味奢華》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晚明消费社会的多彩画卷。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明清社会史的理解,也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对于关注中国近代早期社会转型、物质文化或士大夫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