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古:杞人忧天

在《列子》中,老祖先将了这样一个寓言: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先说明一下杞人。杞国,是商灭夏后,夏人的封地,大概在今天

柳鸣九这个人

以前看外国文学,经常见到柳鸣九的大名,什么主编,顾问之类的。觉得这真是一个大师大家。后来因为作编辑的缘故,编他的一本书,是死后好事者整理的。里面的文章,不是在自夸,就是在骂别人。对自己的错误百般辩解,对别人毫无宽容,尤其是对鲁迅的直译说,可以说到了极尽污蔑攻击之能事了。柳鸣九对上海人不知是有什么偏见,书里赤裸裸地讽刺辱骂上海人,说他上学时上海人看不起他,说他土,现在他著作等身,是学界大师,而上海人则默默无闻之类的。都是八九十岁的糟老头子了,还在意这些俗事。

此人惯于扯虎皮拉大旗。尤好名。他自己

论人之将死脑子糊涂千万别再出书指点江山了

我不幸做了一个编辑,于是就经常不得不看一些奇怪的书稿。最近在看一位在翻译界鼎鼎大名的人的书稿(遗著),文章之匪夷所思、前言不搭后语、拖沓繁琐,到了令人快要骂娘的程度。当然,也许这并不是作者的错,因为是遗著,大概是活着的好事者为了某种原因,搜肠刮肚从不知哪里凑出几十万文字,作为逝者最后的遗产。虽然大概整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像是狗尾续貂。只会给这位翻译大师的名声抹黑罢了。

通过书稿的序言可知,这位翻译家生前就已经中风好几次了,到了目盲嘴歪四肢几乎不动得程度,可是勤奋得厉害,去世之前还在“著

老毛子对中国的侵略传统

普京大帝侵略乌克兰这么久了,原来梦想的闪电战以闪电般的速度破灭了,遂陷入了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本来这是外人的事,与我们事不关己,不料中国就是有那么一帮俄国的孝子贤孙、小三姨太太,看到普京大帝洋相百出,竟也心急如焚,恨不得亲手上乌克兰战场,替普京做肉身炮灰,以报答……报答什么呢,就说是爹味之恩吧。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作认贼作父,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把贼人当爹奉承,自己的亲爹被贼人祸害了,有点人味的,都要心里诅咒他一万遍不得好死。更不要说有血性的人,更要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了。就算是动物吧,它见了杀害父母的人,都要躲得远远的,或者猛扑上去咬一口。但偏偏在中国有那么一撮人——不好说是人——有那么一撮畜生——也不好说是畜生——有那么一撮东西,就要把贼人当成亲爹来跪舔,美其名曰:友谊上不封顶。世界上没有不封顶的东西,如果有,那就是中国人的俄爹情结。

为什么我这么厌恶俄粉呢?这么说吧,对于一个傻逼,你只能一笑了之。但对于一个憋着坏水的傻逼,我的意见是人人得而诛之。而认贼作父的俄粉,就是憋着一肚子坏水的傻逼之属。老毛子为祸中国烈矣,这是白字黑子、累累白骨证明的史实,明知这个史实而去做俄粉,不是汉奸是什么?还能叫中国人吗?

录古:公鸡下蛋,德秀哺乳

元鲁山自乳兄子,两乳涯流,能食,其乳方止。

元德秀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娶媳妇,别人问他。他就说我哥哥有个孩子,能传宗接代就行了,我还娶媳妇干嘛?后来哥哥死了,孩子孤身一人,没有人哺乳。这位元德秀就自己喂孩子奶。这本来就很离谱了,更离谱的是竟然“两乳涯流”,已经不是科学能解释的了。

我唯一的疑问是,给孩子找个奶妈很难吗?

录古:受虐狂刘敦儒

《唐语林·卷一 德行》载:刘敦儒事亲以孝闻。亲心绪不理,每鞭之见血,则一日悦畅。敦儒常敛衣受杖,曾不变容。宪宗朝旌表门闾。又赵郡李公道枢先夫人卢氏性严,事亦类此。道枢名声已闻,又在班列,宾至门,往往值其受杖。

刘敦儒是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孙子。他是一个大孝子,孝到什么程度呢?为了讨爹妈欢心,被爹妈鞭打到血淋淋也不眨一下眼睛。他的爹妈大概属于变态之类,一有不高兴,就拿孩子出气,不打到见血不罢手。而刘敦儒也是一个“乖小孩”,乖乖挨打,一声不吭。这家子父母孩子都不近人情,一个喜欢施虐,一个喜欢受虐,最

包丽之死:恋爱中不能承受之重|端传媒 Initium Media

编者按:北大女生包丽自杀,男友以虐待罪被判刑三年零两个月。2023年7月,包丽案二审宣布维持原判,男方于8月8日刑满释放。此案涉及亲密关系中的精神/言语暴力,曾引发广泛回响。端传媒从包丽母亲林秀珠处获悉案件相关材料及二人对话记录,尝试梳理精神暴力是如何一步步升级、最终酿成悲剧。本文慎重选取部分对话,或会引起情绪不适,请酌情阅读。

二审判决前,林秀珠去北京八宝山公墓看望女儿包丽。小小的骨灰格贴近地面,摆着深粉色玫瑰花和金元宝。林秀珠选了包丽在北京大学某活动工作证的相片摆在格内,那是一张漂亮的肖像

哈金专访(下):乡愁,是一个语言陷阱|端传媒 Initium Media

在采访中,哈金一直强调西方的文学传统,而在处理自己的每一部作品时,他也在努力从那些传统里寻找营养,与它们相比照,期待日后成为这传统中不可绕过的名字。哈金曾写过一篇文章《语言的背叛》,在那里他历数选择用非母语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家,剖析了这种选择的痛楚:“最高的背叛是选择用另一种语言写作。”

不过正如某评论所言,这个巨大的挑战也提供给了哈金一片独特的创作空间,可以借由此抵达一片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学家园。
对当下的哈金来说,以往的身份和标签不再重要,无论是“流亡者”、“移民作家”或是其他什么。“我要把过

哈金专访(上):把英语当成第一语言写作,心理的压力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端传媒 Initium Media

哈金,原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辽宁金县,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五年。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1992年获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哈金于1993年至2001年在艾莫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任教,之后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直到现在,也是该中心六十多年以来的第一位华人写作教授。

1990年哈金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诗集:《沉默之间》(Between Silences),这本诗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