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集释》卷一三:
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故范晔之论,以为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可谓知言者矣。使后代之主循而弗革,即流风至今,亦何不可。而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弛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馀。后之人君将树之风声,纳之轨物,以善俗而作人,不可不察乎此矣。
光武躬行俭约,以化臣下。讲论经义,常至夜分。一时功臣如邓禹,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闺门修整,可为世法。贵戚如樊重,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以故东汉之世,虽人才之倜傥不及西京,而士风家法似有过于前代。
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
自从汉武帝推崇儒家经典之后,儒学之士虽然兴盛,但儒家的大义却未能真正阐明。因此,王莽篡位时,歌功颂德、进献祥瑞的人遍布天下。(杨氏说:当时也有翟义等人,他们就像严冬里的松柏一样坚贞。)汉光武帝鉴于这种情况,所以尊崇节义,注重名实,他所任用的人都是精通经学、品行端正的人,因此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到了东汉末年,朝政昏庸腐败,国家日益衰落,而党锢之士、独行之辈,他们坚守仁义,舍生取义,毫不动摇。即使在黑暗的时代,他们也像报晓的雄鸡一样,坚持不懈。从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风气之美,没有能超过东汉的。所以范晔评论说,在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君主的统治昏庸无道,朝廷纲纪日益衰败,国家危机四伏,有一定见识的人都预见到国家即将崩溃,而权臣们也暗中策划着篡位,豪杰之士也因为那些平庸之人的议论而屈服。(原注:《儒林传论》)所以国家倾覆而未彻底崩溃,都是因为那些仁人君子的努力。(原注:《左雄传论》)这可谓是真知灼见。如果后代的君主能够遵循这些做法而不改变,那么这种好的社会风气流传至今,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然而,曹操占据冀州之后,却推崇放荡不羁的人。看他多次下令,甚至要征求那些背负污名、行为可笑、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原注:建安二十二年八月令、十五年春令、十九年十二月令,意思都相同。)于是,权谋欺诈之术层出不穷,奸邪叛逆之心也开始萌生。所以董昭在太和年间的奏疏中,已经指出当时的年轻人不再以学问为根本,而是专门以交际为业。国家选拔人才,不再以孝悌清廉为首要标准,而是以趋炎附势、追求利益为先。到了正始年间,一些浮夸虚诞之徒,炫耀他们的才智,蔑视儒家经典,学习老庄之学,社会风气又一次发生了变化。用儒家经典治理国家,用节义来防范邪恶,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几代人都努力去做,都还觉得不够。而败坏社会风气的恶习,曹操一人就足以改变它。后代的君主如果想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把国家纳入正轨,用好的社会风气来培养人才,就不能不仔细考察这些历史教训。(阎氏说:根据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年,任命傅玄为谏官,他上疏说,近来魏武帝喜欢用法术,因此天下人都看重刑名之术。魏文帝崇尚通达,因此天下人都轻视坚守节操。后来朝廷纲纪混乱,放纵不羁的人充斥朝廷,于是天下再也没有清正的议论。导致败坏社会风气的恶习,是魏文帝,而不是魏武帝。清谈之风,在王弼、何晏时兴起,在嵇康、阮籍时达到顶峰,在王衍、乐广时衰落,最终导致了晋朝的灭亡。然而,这种风气的开端,是从魏文帝开始的,这也是评论历史的人不能不考察的。)
汉光武帝亲自实行节俭,用以感化臣下。他讲论儒家经典,常常到深夜。当时的名臣如邓禹,有十三个儿子,都让他们学习一门技艺,家规严谨,可以作为世人的典范。外戚如樊重,三代人共同生活,子孙早晚都行礼问候,就像在官府一样。因此,东汉时期,虽然人才的豪放不羁不如西汉,但士人的风气和家规似乎超过了前代。
东汉末年,节义之风衰落,而文章之风兴盛,这始于蔡邕。他侍奉董卓,毫无节操。董卓死后,他却感叹自己没有见识。看他的文集里滥作碑文颂词,就知道他平时的为人了。(原注:宋朝袁淑的《吊古文》说,蔡邕炫耀文采以求得进身之阶。)因为他的文采丰富,交游广泛,所以后人为他立了美好的传记。唉,士大夫身处衰败的朝代,常常因为追求一时的名声,而改变了天下的风气,看看蔡邕的为人,应该引以为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