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去年今日时

时间真快,又是六一了。这本来是一个儿童的节日,孩子一早就去学校了,穿着干净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去过属于他的节日。而我,想到的却是去年的今天,2022年六月一日,那个被残酷封控的儿童节。

那天的事情很快上了微博,很快又消失不见了,就连“燕郊”这个无聊的地名,也成了敏感词。有人流血了,有人进监了,代价很大,但残酷的封控措施终于被打破了。人们又可以自由地工作生活了,虽然是有限的。

后来就突然放开了,到今天,仅仅也就是半年的时间,然而彷佛过了好几年,彷佛是记忆力遥远的事情了。人对于痛苦的事情,

社会主义的好日子又要来啦!

自从我们社会主义后,大家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比如三年大丰收,十年大革命。可是就是有那么一拨人,看不得大家过好日子,毛爷爷一死,就改弦更张,搞什么资本主义,终于把社会主义大好的日子葬送了,农民吃不上大锅饭了,市民也体验不到排队买鸡蛋的快乐了。于是一帮遗老遗少们就嘀咕:这社会主义的好日子啥时候能再来呢?

说曹操,曹操就到。

习皇登基了,先是搞城市,搞市民,搞经济,终于和资本主义划清界限了,我们在地球独树一帜了。再者搞农村,宁种社会主义的麦子,不种资本主义的树苗。于是退林还耕来了,连俺们村儿都有

关于编程随想的随想

最近,知名博主编程随想谜一样的身份终于曝光了,以一种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他的妻子透过网络发出求助,她的丈夫阮晓寰因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的罪行被逮捕。而证据就是他博客上的文章,他博客的名字就叫做编程随想。

其实自从编程随想博客突然停更后,关于博主的去向就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博主生病去世,有人说博主只是暂时隐退,当然也有人说编程随想博客的博主是被抓了。然后就有人放出举报立功的消息。当然很难相信博主会被抓到,毕竟他的博客是启蒙了一代翻墙者的圣经。据编程随想自己说,日常生活中他都是最注意隐私安全的。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与整个体制作对,结果应该能料到的吧。只是不知为什么博主本人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做着极度危险的事,却还在狼群里待着,这些年不少阿猫阿狗都以民主斗士的姿态出国了,真正的斗士却还在一线干活,不过,这也许正是我们敬佩编程随想,也就是阮晓寰的原因吧。

Z世代并不关心电子书

所谓Z世代,一般指的是出生在1997-2015年间的人。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年轻人对新型态接受程度更高,所以想当然地认为,电子书会大受Z世代的欢迎,然而事实恰恰相反,Z世代并不喜欢电子书。难道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读书吗?不是,Z世代比起他们的前辈,甚至更喜欢读书,他们只是不喜欢读电子书而已。为什么Z世代在这里却不能拥抱电子书这种新的载体呢?他们的理由有很多,比如,屏幕伤害视力,尽管主流的电子书阅读器制造商都一直在口口声声保证阅读器就像纸书一样对眼睛无害——其实仔细想想这是鬼话。即使是纸书,长时间阅读对

偶得:认知吝啬鬼

认知吝啬鬼,指的是一个人接受外部信息时的出发点不是信息本身的正确、权威与否,而是这个信息对于他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最容易理解的。出自《认知操纵》。《认知操纵》这本书是关于宣传的,它的副标题就是“宣传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一个认知吝啬鬼,最容易成为宣传的操作对象。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认知吝啬鬼呢?通过教育,提高思辨能力,或者通过学习劝导术,提升理解和觉察宣传的能力。

革命就是请客吃饭:李逵的抉择(旧文搬运)

在《水浒传》中,黑牛李逵的饭量是惊人的。在和戴宗赶路时,两人肚皮饿了,正好看见一家素面馆,戴宗知道李逵饭量大,就要了四碗面,他自己吃一碗,给李逵三碗。话说这个戴宗也是个马后炮,点完了面,才问李逵,你吃三碗面,恐怕不够吧?这时李逵说,别说三碗,就是做六碗来也一起消灭掉。还有,李逵去李鬼家吃饭,要吃三升米。三升是多少呢?大概是三斤左右。这还是干米,要是煮成米饭,大概有四斤多。李逵不光吃米饭,李鬼刚刚被李逵收拾了,李逵要到他家吃饭,李鬼必定是好吃好喝地招待的。除了米饭,酒肉是少不了的。这样看来,李逵的

保罗·克鲁德曼:中国人口下降会带来什么问题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2023年1月17日纽约时报中国的人口去年出现了下降,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灾难性的大跃进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以来的首次。或者更准确地说,中国终于承认人口减少了。许多观察人士对中国的数据抱持怀疑态度;有时,当中国发布新的经济增长数据时,我恰巧出席了一些会议,会上许多人的反应不是问“为什么有7.3%的增长”,而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决定宣布7.3%这个数字”。不管怎么说,很明显,中国的人口正处于或即将达到顶峰;而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人口其实已经下降了好几年。但为什么要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癔症、混乱和尴尬:清零政策的破产

几天前我已经写过一个东西,说清零政策已经破产了,现在看来,它确实破产了,而且破产得有些不体面。医院挤爆,退烧药断货。即使是这样,我依然为清零政策的破产叫好,一个注定要走向灭亡的东西,在我看来,早死早超生,晚死一天都是祸害。然而网络上就出现了集体死爹的新闻。模板都是一样的,文案也是一样的,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无非是说谁的爹死了,腆着个碧莲说是得新冠死的,要和共存派或开放派斗争到底云云。别人的爹死了,按理来说,我应该表示一下哀悼。但我实在是想笑出来。又觉得这些人真的很可悲,拿着几毛钱发帖子,还要搭

清零政策已破产,信用已破产

三年了,每天过着核酸的生活,倒霉的,被关在所谓的方舱医院。名之以医院,但没有医生,没有医疗设备,只有简陋的住宿条件和郁闷的心。最近乌鲁木齐的大火,烧死了十个生命,也终于把人心烧热了。前几天贵州的大巴也没有带来这样的结果。于是先是郑州富士康,然后各大城市,人们纷纷表达对隔离政策的不满,白袍子威逼利诱也不管用了,穿制服的警察也不管用了,谎言已经穿帮了,除了强力的迫使人们沉默,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清零政策走到今天,事实上已经破产了。所谓的人民至上,那个人民只不过是一个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政治概念。具体到

关于旅行:身未动,心已死

最近看了一本书,是关于旅行的,作者是一个日本人。书的名字叫作《旅行之木》,名为旅行,实则是记录人生旅途中的故事。我已经坐了十几年的办公室了,每天的活动范围大概就是单位和家。偶尔脑袋里也会冒出旅行的念头,但一想到繁忙的工作,还有最近几年的疫情带来的封锁的不确定性,那个念头终究还是一个念头。就这样念头久了,竟然连念头本身也没有了,好像死了一样。有时候我会去读一些游记,大多数是些景点说明似的东西,读完索然无味,厌恶地扔掉。那句“身未动,心已远”的广告语里的意境,我一点也没有体会到。悲哀。但不是没有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