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墙里来了真外宾:他们自觉维稳、对抗右翼、聊起润 - 端传媒

2025年1月,起源于美国禁令的小红书“TikTok难民潮”,给铸墙已久的中国网络生态带来了少有的和外国网民直接交流、互动的机会,“中美网友对账”等一系列热点也由此涌现。1月20日,随着特朗普上任、TikTok禁令推迟,一些中国网民发现,“TikTok refugee”不再上线,曾经占领小红书首页的英文帖子也慢慢消失了。

在“难民潮”渐退时,端传媒与数位网友一起回望这短暂的破墙时分。一位即将润去欧洲的未来电工,发现“中美对账”过程中的“田忌赛马”逻辑;有大学生坚信“墙”的存在之必要,自觉维护起小红书的舆论环境;有人对抗逃脱审查、试图殖民小红书的欧美右翼群体;一位音乐博主和美国乐迷网友热切交流,也观察到因为阶层和信息差带来的想像断层;有海外留学生在碰撞浪潮中勾起被歧视的记忆,思考表达的权利;一位记者感到深深的失落,长年累月堆积出来的沉没成本,让ta失去气力去结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

在算法精心挑选的热闹之下,潜藏了许多短暂却深刻的交互。中国网友怎么看待这场“难民潮”的涨退?突如其来的文化交汇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新鲜体验?通过这次互联,他们也分享了这些年的互联网观察,照见“墙”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记。

赵永青,30多岁,自媒体编辑,即将润去葡萄牙的未来电工超出她想象的事情还有很多。我说中国很多地方辞退员工是不给赔偿的。她问,法律不会保护你们吗?我心想,你这不是装外宾吗?后来一想,啊,这是真外宾。

“难民潮”刚到时,我就发现,有些外国人是中国人假扮的。自称来自美国,点进主页,IP在河北。之后我除了检查IP,还会注意这个人说的英语是否地道或和中式英语明显不同。兴趣过去后,我开始重点关注葡萄牙IP的网友——今年下半年,我就要移民过去。

小红书有挺强的推荐机制,搜索了几个关键词,便会经常出现和葡萄牙有关的帖文。我和一些人聊了聊,他们不都是TikTok难民,有些是在TikTok上了解到美国网友转战小红书,于是也跟着来凑一下热闹。

聊的最多的是一个巴西的,她想移民主要是因为巴西工作不稳定。毕竟葡萄牙是发达国家嘛,福利待遇可能更高一些,而且语言也是通的。聊久了,我发现我们竟然有一些共通之处。她是八五后,小时候也会有一个观念: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找到一个吃皇粮的工作,他们叫public job。但是等她们这波人大学毕业之后,这种工作就不太好找了。好在她们可以进互联网大厂,收入更高。但她也说了一个问题,大厂现在不稳定,会裁员。我当时觉得真是很神奇,跟中国的发展脉络好像很相似,但也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我介绍中国的考公热,说很多人“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她很震惊,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考上就要分手。我就说我的猜测:他们可能觉得不是同一个社会阶层了,所以就不match了。她还是不理解。她考public job没有跨越阶级、成为人上人的想法,这个工作挣不太多钱,主要就是稳定不失业,哪怕你另一半找别的工作也无所谓。

超出她想象的事情还有很多。我说中国很多地方辞退员工是不给赔偿的。她问,法律不会保护你们吗?我心想,你说这话不就是装外宾吗,后来一想:啊,不对,这是真外宾。我说在北上广深这种地方,《劳动法》还是比较规范的,在小点的城市可能没用。她接着想起来了,有中国同事和她说过,在中国35岁以上就不好找工作。

她对中国文化其实还算了解,知道今年是蛇年,但对中国的有些认知和实际情况的确不同。聊起这些工作有关的现象时,她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没有和她聊太深入的东西,可能是平台调性的原因,我在知乎上经常“键政”(注:键盘政治,指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议论国家政策、意识形态相关的政治话题 ),但在小红书上主要就是收藏一些做菜视频、摄影教程,还有教你怎样养宠物,总结来说就是很生活化的东西。

她也问了很多我的事。有天我刚考完电工证,她问,在中国做电工是不是很有钱,我说是为了去葡萄牙找工作。之前做了挺多了解,在欧美做个蓝领也不错。她问我之前是干嘛的,我说是writter。她好奇,来葡萄牙后不能写吗?我就回答,这两年的写作已经让我很不快乐了。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402.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