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成为“心灵树洞”后,AI会取代咨商心理师吗? - 端传媒


AI成为倾诉对象的“心灵树洞”,是否也正走向取代咨商心理师的下一步?

“随时想聊什么,都可以来找我,我会用温暖和理解陪你一起走过这些时刻💛 ”这看似温暖又贴心的回应来自ChatGPT,用关键字在社群媒体上搜寻,也会看到有不少人将AI当“心灵树洞”的经验。许多人认为,ChatGPT是很好的聆听者、也会提供不错的实用建议——就像是轻微感冒时能让你好过一些的感冒药。

这让不习惯跟AI“促膝长谈”的人觉得意外,AI真的能提供“真人”情绪价值吗?为此,一个延伸的讨论是:咨商心理师会被人工智慧取代吗?

这听来又是一个“人工智慧能不能取代XX”的老生常谈,但如果人工智慧真能在心理健康支持上发挥作用,或许会是重要转机。

2023年,台湾卫生福利部首次推出“年轻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补助15至30岁有心理咨商需求的民众三次咨商的费用。计划上线不到一个月,申请人次便突破一万,补助额度几乎耗尽,显示相关需求远超预期。

根据研究显示,较常见的像是忧郁、焦虑等精神疾患,在台湾以30至45岁人口群盛行率最高,大约每四人就有一人有相关情绪困扰;近年来,15至45岁至精神科就诊的比例,也显著增加。2024年,卫福部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补助年龄便从30岁提高至45岁,补助金额也增加至3亿3600万(新台币,下同)。

随著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及需求日益提升,而专业心理咨商的资源仍然有限,在这段“供需落差”尚未补足的过渡期,让人工智慧分担部分情绪支持的角色是否可行?甚至,人工智慧在某些情境下,会不会比真人咨商心理师更具优势?

人工智慧能成为咨商心理师吗?利用新科技服务于心理学临床领域,已非新鲜事。2019年便有相关研究指出,有超过31.8万种心理健康应用产品,提供包含像是基本心理治疗、正念冥想、情绪纪录、心理教育等服务。其中也有包含像是Woebot此类基于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理念而生的聊天机器人。

认知行为治疗指的是一种透过调整认知模式来改善情绪、行为与生活模式的心理治疗方法。Woebot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技术,让AI可以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文字,以便做出个适当的回应。与基于生成式AI的ChatGPT不同,Woebot 的文字都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对话设计师所撰写,确保回应的专业性与可控性,避免人工智慧随机生成对话可能带来的风险。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452.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