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辞世后:香港地产商步入黄昏?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查看原文:李兆基辞世后:香港地产商步入黄昏?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 端传媒

从李兆基的商业王国,到多年来引发的收地争议,一窥香港地产商与官方之间的矛盾共生关系。

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创办人,人称“四叔”的李兆基在今年3月17日逝世,享年97岁,4月27日于香港殡仪馆设灵。他的丧礼云集了香港多位政商界人士,在殡仪馆对面的球场则安排了公众悼念区,大型祭坛的中央,白色鲜花簇拥著李兆基的遗照。

在一般印象及外媒眼中,李兆基是投资有道的成功商人,亦是慷慨解囊的慈善家。90年代,他一度登上《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第4位,目前排名第60位。他一手创立的恒基兆业是香港四大主要地产商之一,业务包览物业、酒店、百货、能源等。截至目前,恒基兆业及其掌控的另外6家上市企业,总市值达2556.53亿港元。另一方面,李兆基创立各种基金,数十年为中港及海外大学改善教学设施和设立奖学金,据恒基声明称,历年捐款数以十亿元计。

但他建立其商业王国的手法,在部分香港人眼中甚具争议。自1973年创立恒基兆业开始,李兆基可谓穷尽一切手段搜集地皮。恒基坐拥全港最多农地,在收地发展期间,被指剥夺及污染香港乡郊土地资源,亦与当地居民纠纷超过20年。另一方面,恒基透过中介例如田生地产——一家惹人非议的旧楼购并公司,涉嫌以激进手法“说服”业主迁出。连同香港政府对地产商的政策倾斜,对香港楼市及经济的垄断,恒基被视为“地产霸权”一员,于政商界具巨大影响力。

近年,情势似乎有变。有别于香港及西方传媒,数家中国媒体报导李兆基逝世时,均提及香港地产商步入黄昏,又提到李嘉诚在巴拿马港口交易的风波。这仿佛折射了李兆基,以及其他香港地产商的共同命运:因香港的独特地位,他们乘势而起且呼风唤雨的时代,在政治变局以后正面临考验。

商业王国

1928年2月20日,李兆基生于广州顺德的金舖世家,自小经营理黄金、兑币生意。据其传记所载,他善心算,懂分辨黄金成色;这些技能助他于1948年前往香港,在中环文咸东的金铺挂单买卖时,赚取第一桶金。

李兆基的商业成功,除其才能及慧眼,与中国时势发展密不可分。时年正值国共内战,携黄金南下港澳的水客和商人如过江之鲫,撑起香港的黄金交易市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局势依然动荡,来港人口不断攀升,连带工商厦及居住需求急升。

1958年,他与胡兆炽、黄少轩等8人成立永业企业公司,正式进军地产发展。永业在香港岛及九龙兴建各类物业,率先推行“分层出售,十年分期”的付款计划,方便未能全额付款的客户入市。这手法有别于当年卖出整幢楼房,一次付清帐款的传统。

及后近20年,中国陷入混乱。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一连串动乱令逃离中国大陆的人口有增无减,香港的住屋需求更为殷切。李兆基先是联同郭得胜和冯景禧在1963年创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即现时四大发展商之一新鸿基地产的前身,于三年内建成逾20座大厦。

1973年,李兆基自立门户,创立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他的发展重心,由兴建物业拓展至搜罗地皮。他先是利用乙种换地权益书(Letter B)——一种英治时代港府为节省现金,同时可征收大量新界土地以应对急切房屋需求的换地制度,权益书持有人若有5平方呎被收回农地,可换取2平方呎的未来建筑用地。

发展商接触地主、收集权益书,以低成本换得不少土地。恒基大手收购并囤积新界农地,目前持有约4500万平方呎农地,是拥有最多农地储备的发展商,几乎是另外两家发展商新鸿基和新世界的总和。

另一方面,他透过中介公司,例如田生地产等在大角咀、大坑等地区集体收购旧楼,再重建为面积小的住宅单位。1960年代,他前往温哥华探望移民加拿大的冯景禧时,忽发奇想,于北美设立分行,刊登广告,专门收购华侨的在港物业。

除了地产发展,李兆基亦将其版图延伸至其他业务,例如中华煤气、香港小轮、仁安医院等。尤其是中华煤气,李兆基垄断了香港煤气市场。早于1995年,香港消费委员会已发表报告,指其利润远高于合理水平。

2004年,他开始专注股票市场,尤其是投资中资股票,获利极丰,一度被称为“香港巴菲特”或“亚洲股神”。乃至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投资失利,曾自认是“冒牌股神”。

2019年5月,90岁的李兆基宣布退休,交棒两名儿子李家杰及李家诚。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467.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