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朝有位大佬,叫杜悰,官拜太傅,还封了汾国公,当时正担任江陵地区的节度使,可以说是手眼通天的人物。
咸通十四年那年,他手下有个叫秦匡谋的官员,是黔南地区的廉使。因为南边的“蛮寇”(当时的少数民族武装)大举进攻,秦匡谋觉得自己兵力实在顶不住,就跑到江陵来向杜悰求援。
秦匡谋见到了杜老大,可能是因为情况紧急,礼数上没那么周全,没有“趋庭”(一种非常恭敬的小步快走以示下级对上级的尊敬)。这下可把杜老大给惹毛了。等秦匡谋退下后,杜老大立刻派了个小吏去训斥他:“你小子不就是凤翔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吗?老子我可当过两次凤翔节度使,你怎么着,现在连老乡都不认了?”
秦匡谋也是个有脾气的,回复说:“我虽然祖籍是岐下(凤翔一带),但年少就离开家乡了。太傅您在凤翔当领导的时候,我已经在别的地方当官了,实在没机会在您手下听差。再说,现在咱们一个在荆南,一个在黔南,要是论老乡关系来办事,恐怕不符合规矩吧?”
这番话直接把杜悰的火给拱到了顶。他勃然大怒,立马下令把秦匡谋给捆了,然后写了封信给当时的宰相韦保衡,信里说:“秦匡谋这家伙,擅自放弃城池,不能为国尽忠,请求朝廷把他给办了!”
宰相韦保衡一看,杜悰是朝廷元老,又是自己的老恩人,那必须给面子啊。于是他就上奏皇帝,说一切听从杜老大的处置。皇帝的批文下来后,杜悰亲自跑到市中心去监斩。
秦匡munder临死前,对他儿子说:“儿啊,我今天死得实在是太冤了,但现在申诉也来不及了。你多给我烧点纸钱笔墨,等我到了九泉之下,我非得跟阎王爷好好说道说道这件事不可!”
行刑那天,围观的老百姓那叫一个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在刽子手手起刀落的那一瞬间,监斩台上的杜悰突然像是受了什么惊吓,当场就得了急病,被人用轿子抬了回去。紧接着,一阵旋风平地而起,卷起漫天尘土,直冲进杜悰的官署才散去。
当天晚上,监狱里有个狱卒突然发了疯,嘴里喊着秦匡谋的名字骂道:“我已经给了你那么多钱财了,你为什么还要把我收了你的好处给藏起来?”说完就自己往墙上撞,当场毙命。
说来也巧,秦匡谋是六月十三日被杀的。到了七月十三日,杜悰就一命呜呼了。
他家里人准备把他的灵柩运回老家洛阳安葬,特意为他订做了一副楸木的贴身小棺材。可就在准备入殓的那个晚上,负责的管事突然发现,棺材做短了!这下可把管事吓得够呛,临时改也来不及了。于是,他心生一计,偷偷塞了一大笔钱给负责丧葬仪式的阴阳先生。
阴阳先生收了钱,就忽悠杜悰的儿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去世的时候,时辰非常凶,入殓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能靠近,否则必有大祸!”杜家的公子们一听,深信不疑,全都带着家人躲到了别的房间里。
等到下人抬着杜悰的尸体入殓时,那楸木棺材果然太短了。为了能把尸体塞进去,他们只好硬生生地把杜悰的胸骨和颈骨给折断,才勉强盖上棺盖。整个过程,杜家的子孙们没一个知道的。
等灵柩运到洛阳后,杜悰的大儿子杜无逸,没过多久也跟着去世了。
很多年之后,这件事才慢慢地传了出来。当时的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杜悰仗着自己有权有势,滥杀无辜,才遭到了这样的报应。
原文:太平广记,卷一二三
唐太傅汾国公杜悰,节度江陵。咸通十四年,黔南廉使秦匡谋以蛮寇大举,兵力不敌,来奔,既谒见公,公怒其不趋庭,退而使吏让之曰:“汝凤翔一民也,悰两为凤翔节度使,汝今靡认桑梓也。”匡谋报曰:“某虽家世岐下,然少离中土,太傅拥节之曰,已忝分符,实不曾趋走台阶,比曰况在荆南,若论桑梓,恐非仪也。”悰怒,遣絷之,发函与韦相保衡云:“秦匡谋擅弃城池,不能死王事,请诛之。”韦以国之元臣,兼素有旧恩,遂奏请依处置。敕既降,乃亲临都市监戮,匡谋将就法,请其子曰:“今曰之死,实冤枉无状,奈申诉非及,但多烧纸墨,当于泉下理之耳。”行刑,观者驾肩接踵,挥刃之际,悰大惊,骤得疾,遂舆而返。俄有旋风暴作,飞卷尘埃,直入府署乃散。是夕,狱吏发狂,自呼姓名叱责曰:“吾已惠若钱帛非少,奚复隐吾受用诸物?”举体自扑而殒。其年六月十三曰杀秦匡谋,七月十三曰,悰乃薨。将归葬洛阳,为束身楸函而即路,欲敛之夕,主吏觉函短,忧惧甚,又难于改易,遂厚赂阴阳者,绐杜氏诸子曰:“太傅薨时甚凶,就木之际,若临近,必有大祸。”诸子信然,于是尽率家人,待于别室,及举尸就敛,楸函果短,遂陷胸折项骨而入焉,无有知者。及抵东洛,长子无逸,相次而逝。岁月既久,其事稍闻于世,议者以恃权贵,枉刑戮,获兹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