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佬“大展鸿图”与“八方来财”走红之谜?广东内部折叠与一种后香港状态

揽佬《大展宏图》MV的最后,画面上显示:“感谢 中国香港史上胜出最多骑师潘顿出镜”,整句话都是繁体字,只有“国”字是简体。

我初次听到揽佬的歌曲时,同时接触到的,已经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关于揽佬音乐的讨论。这名来自广东惠州的说唱歌手,2024年发行的专辑《八方来财》中有两首歌在2025年突然走红。先是同名歌曲《八方来财》在中国社交平台上病毒式传播,成为大量短影音创作的背景音乐。然后是《大展鸿图》被搭配一段洗脑式舞蹈,在海内外网络上引来争相模仿。

有人开玩笑,这个春夏,席卷海外的两种东方魔物,一是Labubu, 一个就是揽佬。走红之外,揽佬的音乐争议也很大。自揽佬音乐走红以来,有大量网民批评这些歌低智难听。其音乐的节奏,慢悠悠的人声说唱被批像“数来宝”,歌曲被归类为没有水准的抖音洗脑神曲口水歌。

而其大量充满广东地方特色和生活哲学的歌词,也被不少人批评为无脑无聊,甚至有很多点评以具有歧视性的“唐”一词(形容对方为“唐氏综合症”,属对唐式病人的侮辱性言语)来形容歌词。然而,在《大展鸿图》走入世界华人圈时,又因为这些音乐来自中国、发源自抖音,而在不同地区如台湾、香港等地,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的战争。

揽佬的音乐,从广东一隅走出,席卷大江南北,流传至港台东南亚。这也是闽粤人从大海出走的历史脉络。他的来势汹汹,仿佛是激活了某种暗中在海外四散延绵、播种了好几代的闽粤客家血脉,从闽粤到泛南洋。

闽粤文化对香港:文化入侵?

而揽佬的作品也在香港引起了一些关注。他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和香港的关联,特别大热作品《大展鸿图》开头,采样了粤曲《帝女花》的《香夭》,使得这首经典名曲在粤语区之外引起极大讨论。而不久前发布的《大展鸿图》MV,也在香港沙田马场和莲香楼拍摄,使香港人联想到其作品和香港的关系。

在社交媒体如Thread上,这首歌引发了香港人不少争议。有人对歌曲中的香港元素表示亲切和欣赏,认为“是大陆眼中对旧日香港面貌的重塑”,认为歌曲水平高,亦弘扬粤语区文化,觉得香港部分网民抱着保卫香港文化的出发点,却因“抗拒大陆热潮”的心态而理解不了歌曲的优点。

但更多的人却认为是“文化入侵”,认为这样的采样是“亵渎”了《帝女花》,“大陆味浓”。有网友表示私心希望中国歌手的音乐中,不要再出现香港元素,不要“代表香港”,甚至有阴谋论者认为,“利用小小香港元素,降低香港人心理抵触,成功打入港人市场⋯⋯香港人被融入国家只系时间问题”。

关于揽佬歌曲的音乐特色,网络上讨论很多。他被归类为孟菲斯说唱(Memphis rap),这种源自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地区的音乐,多年以来经历了不少发展,如今的孟菲斯音乐也与当年不同。孟菲斯音乐的特色包括特定的采样方式(如低保真)、鼓组、说唱人声风格(如连续的八分音符)等组成。揽佬缓慢慵懒的人声被批没有技术含量,一些分析认为这实际上是孟菲斯说唱的特点。

音乐层面的细节与解析在网络上已有诸多精彩讨论,此处不再赘述。音乐偏好是非常主观的,无论专业人士再怎么分析,听众也不一定要喜欢或者欣赏揽佬的歌曲。

这大概是某种“后香港”状态:香港文化和街头气质本身都在变,但其他不同文化记住的,是它曾经某个侧面的影子。香港从前无需给这些影子反馈,但现在需要了,因为当自己的身影缩小后,就看见和在意这些影子下的建筑了。

而这些争议中让我觉得值得思考的是,揽佬的作品中展现了广东语境的复杂——其中蕴含的闽粤生活气息、江湖气质以及独特的人生观,构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对于熟悉闽粤文化的人来说,这种表达虽然融化于修辞和大量意象之中,但显然还是足够直白,意义和想法是随着音乐扑面而来的,也不需要什么语意分析帮助理解。然而,这些内容在主流中文语境里,往往未被充分看见和理解,乃至有大量的批评认为歌词是“无脑”“无内容”,认为纯粹是嘻哈音乐炫耀金钱或黑道元素的肤浅表达。

明明使用著同一种语言,这文本解读的隔阂,是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壁垒,还是来自官方强势加持的北方语系文化下,对其他文化某种忽视和他者化?正因如此,我想更有聊聊揽佬走红背后,所体现的泛闽粤多元文化,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凝视。

闽粤经典场景

揽佬的走红,大概属于绕了一点弯路,让受众在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看见了广府之外的广东。

以豆瓣部分评论为例。对《八方来财》专辑的点评包括“很没文化的感觉”“宣扬封建迷信”“歌词弱智”“这歌的受众群体都是傻*”等。“写出‘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这种歌词是想笑死谁?”一名听众评论如此。

阅读原文:揽佬《大展鸿图》走红之谜:广府之外的“广东”与“后香港”碎片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531.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