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真主党的崛起、衰落与充满争议的未来

(一)中东转折之夜

2024 年 12 月 7 日深夜,中东格局正在悄然改写。叙利亚古赛尔(Qusayr)镇居民阿卜杜勒拉扎克·马斯里(Abdulrazaq al‑Masri)与妻儿守在家中,眼睛紧盯社交媒体。推特上的传闻令人震惊:反叛武装正逼近大马士革,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似已逃离。马斯里透过窗户张望——街道异样宁静。午夜刚过,他决定出门探查真相。阿萨德家族的政权的确在动摇,但马斯里即将目睹的,是另一股势力的瓦解。

古赛尔距叙黎边境约 10 公里,是座低矮的小镇。自古这里就有走私贩穿梭田间,偷运番茄、药品、毒品与武器。街头散落着几幢带着伪古典立柱的豪华别墅——走私利润的见证。

2000 年代,一种新“货物”经古赛尔中转:伊朗制造的火箭弹,目的地是黎巴嫩什叶派民兵组织真主党。马斯里仍记得,当年叙政府总在深夜切断古赛尔电力,随后卡车借黑暗驶过,直奔黎巴嫩境内的真主党武器库。最后一辆车开走后,镇上灯火才再度亮起。

伊朗——真主党的金主——逐渐把古赛尔当成自家势力范围:派遣平民兴建什叶派清真寺,驻扎神职人员,试图让逊尼派居民改宗什叶派。2011 年叙利亚爆发内战,以阿萨德为首、以阿拉维派(什叶分支)为主体的政权遭到国内逊尼派起义,古赛尔与大片边境区落入反叛者之手,真主党的运输线危在旦夕。

真主党原本宣称的使命是抗击以色列和西方势力,如今却史无前例地介入阿拉伯邻国的内战。凭借伊朗支援,真主党武装协同阿萨德军队作战,在各大战场击退叛军,并重新夺回古赛尔。

古赛尔遂成其后勤枢纽。军火车队不再疾驰而过,而是将弹药储存在巨型仓库群。真主党指挥官带着家眷迁入,购买或强占当地民宅;新来的什叶派居民聚居于伊朗清真寺周围,一圈铁丝网封死了“什叶区”——古有居民不得入内。

去年 12 月,马斯里驾车驶向那里。镇上寂静无声,唯独清真寺附近灯火通明:汽车、摩托、武装吉普首尾相连,望不见尽头。有的车挂着真主党徽记,车头统统指向黎巴嫩。黎明时分,第一批叙利亚反叛武装抵达,镇民载歌载舞——真主党已弃城而去。

(二)致命打击:失去生命线

阿萨德倒台给真主党带来的挫败难以言喻。此前 2024 年秋,以色列对黎发动猛烈攻势,不仅炸毁数千民宅、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更摧毁了真主党大半武器库,连其精神领袖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也命丧空袭。

这些重击尚可设想东山再起,但武器补给生命线的断裂,以及伊朗—叙利亚—真主党轴心的松动,却是生死存亡级挑战。

在黎巴嫩,真主党的政敌正乘虚而入,公开要求其解除武装。几个月前,人们连提一句都担心遭暗杀,如今批评者胆气骤增。右翼基督教议员纳迪姆·贾迈耶勒(Nadim Gemayel)说:“出现了空白,我们必须填补。”真主党断然拒绝缴械。

连什叶派支持者也忧心组织颓势。许多人视它为遏制以色列侵略的唯一屏障。大马士革到巴格达,整个中东都在揣摩真主党 2024 年“黑色年”的意义——它长期塑造黎巴嫩政治与地区安全版图,如今未来未卜。与真主党关系密切的分析人士卡西姆·卡西尔(Kassem Kassir)把其影响力比作昔日大英与奥斯曼帝国。

(三)昔日威名:从黑影到英雄

当 20 世纪 80 年代初贝鲁特街头首次出现“真主党”传闻时,我正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常驻当地。黎巴嫩正陷入旷日持久的内战,基督徒与逊尼、什叶混战,国家名存实亡,各路民兵和外军割据。

以色列军队大举入侵,欲驱逐巴解组织(PLO)游击队,随后占领黎南三分之一领土;叙利亚(时由巴沙尔之父哈菲兹·阿萨德执政)亦派 3 万军队控制黎大部。多国维和部队——美、英、法、意——进驻贝鲁特,敞篷军车穿行街头,一时令外界以为秩序将临。许多逃难的黎人回乡,盼望和平繁荣,酒吧、餐馆、海滩热闹非凡。

但西方军人并非人人欢迎。1983 年 4 月,美使馆遭自杀卡车炸弹袭击,63 人丧生;10 月,海军陆战队营地又被炸,逾 300 人殒命。紧接着,多起绑架案震动全城。一个自称“伊斯兰圣战组织”(Islamic Jihad)的神秘团体对袭击负责。但在贝鲁特的线人告诉我,这只是一个幌子,幕后正是新生力量“真主党”。

真主党尚未正式宣告成立,却行踪诡秘(至今仍否认与伊斯兰圣战有关,美国因此将其列为恐怖组织)。后来创始成员披露的细节揭开了面纱。

这支运动受 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鼓舞:什叶派教士推翻西方扶植的国王巴列维,建立神权共和国。昔日居于社会底层的阿拉伯什叶派因此看到翻身希望。

1982 年,九位黎巴嫩什叶派宗教学者赴德黑兰,请示霍梅尼为在黎筹建新组织赐予开山令旗,对抗美以。霍梅尼应允,并派遣 1000 名伊朗革命卫队(IRGC)精锐随行,在进入黎巴嫩前先到大马士革征求哈菲兹同意。叙总统亦乐见其削弱以色列与西方势力。这三方同盟及其“抵抗轴心”由此延续 43 年。

当年街头林立的各派检查站中,真主党武装鲜少现身(其蓄黑胡、易辨认)。他们通过爆炸售酒商店、推动什叶妇女披黑罩袍等方式彰显存在。然而,这群严谨战士也赢得尊重:他们率先对占领军发起有效抵抗,行事守纪律、不贪腐。1990 年结束内战的《塔伊夫协议》允许所有民兵缴械,唯独真主党保留武装,以便继续对抗以军;其盟友叙军亦获准留驻黎境(直至 2005 年),期间操控经济、暗杀异己。

10 年埋伏、路炸与火箭袭后,以色列于 2000 年撤军。南黎各地举行盛大庆典,真主党战士乘军车、挥黄绿旗,成民族英雄。黎国家电视台主播当晚笑言:“今夜全黎只有一个头条——土地解放。”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481.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