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古:贵人多知人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古人謂貴人多知人,以其閱人物多也。張鄧公即張士遜(964年—1049年),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說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宰相、詩人。為殿中丞,一見王城東即王東城:王旦,字子明,今山東人,北宋名相,諡號文正。,遂厚遇之,語必移時,王公素所厚唯楊大年即楊億(974年—1020年),字大年,人稱楊文公。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北宋文學家。,公有一茶囊,唯大年至,則取茶囊具茶,他客莫與也。公之子弟,但聞「取茶囊」,則知大年至。一日公命「取茶囊」,群子弟皆出

血肉與外傷:戰時傳統醫藥的知識轉型與現實應對(一九三一—一九四五)(附epub)

從易受忽略的邊緣處來書寫醫療史「中醫」和「外科」這兩個元素很少被放在一起,因為現在操持外科醫術的大部分是西醫,而外科也正是近百年來中醫界認為「最弱」的專科之一。在中醫學面臨全面挑戰的民國時期,那時的中醫們如何跨越新的知識領域,尋求突破來應對未知的現代化戰爭,這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本書的研究主軸為近代中醫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證實他們可以在戰爭中處理外、傷科疾患,以治癒最難處理的感染、壞疽和斷肢,進而取得國家或民眾的信任。處於學科發展「邊緣」的中醫外、傷科,在那個時代究竟發揮什麼樣的懸壺濟亂世之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