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朱元璋废除宰相,独揽朝政,真正做到了独夫的地位。他不相信官僚,对于官僚的规矩就特别多。最后大家一起糊弄,把明朝糊弄完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一记载:
從來仕宦法網之密,無如本朝者。上自宰輔,下至驛遞倉巡,莫不以虛文相酬應。而京官猶可,外吏則意甚矣。大抵官不留意政事,一切付之胥曹,而胥曹之所奉行者,不過已往之舊牘,歷年之成規,不敢分毫踰越。而上之人,旣以是責下,則下之人,亦不得不以故事虛文應之。一有不應,則上之胥曹又乘隙而繩以法矣。故郡縣之吏,宵旦竭蹶,惟日不足,而吏治卒以不振者,職此之繇也。
又曰,國朝立法太嚴,如戶部官,不許蘇松浙江人為之,以其地多賦稅,恐飛詭為奸。然弊孔蠹竇,皆繇吏胥,堂司官遷轉不常,何知之有?今戶部十三司,胥吏皆紹興人,可謂目察秋毫而不見其睫者矣。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的官场规矩像现在这样严密。从最高的宰相到最低等的驿站、仓储官员,没有人不用空洞的文辞来应对。而京城的官员还算好些,外地的官员就更过分了。
总的来说,官员都不用心于政事,把一切都交给胥吏去办。而胥吏所遵循的,不过是过去的旧档案、多年的老规矩,不敢有一点点的逾越。上级既然用这些来要求下级,那么下级也只好用这些陈规旧套来应付上级。一旦有地方做得不对,上级的胥吏就会抓住机会,用法律来惩处。所以,地方官员虽然日夜辛劳,但政事最终还是不能有所改善,原因就在于此。
他又说,朝廷的法律制定得太严格了,比如户部官员,就不允许苏州、松江、浙江人来担任,因为这些地方的赋税很多,担心他们会弄虚作假,贪污舞弊。但是,官场的弊端,都是由于胥吏造成的。堂上的官员调动频繁,怎么能了解这些呢?现在户部十三司的胥吏,几乎都是绍兴人,这就好比睁着眼睛看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一样。
折腾官员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愿任事,就算有人想有作为,最终也难逃皇帝的猜忌。皇帝既不信任官僚,只好自己折腾,或者交给宦官折腾。明崇祯帝既不信任官僚,也不信任宦官,于是他就自己折腾,最后眼看国家要完蛋了,还满腹委屈地说:我本不是亡国之君,可惜赶上了亡国的时候。这都是大臣们害的我呀!真该把他们都杀了。
你看,他自挂歪脖子树时,还是没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