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蔡澜逝世与最后港式风流:“香港四大才子”称号曾是大陆输入?

蔡澜(1941-2025)先生数日前于香港养和医院逝世,在众多纪念他的评论中,都绕不开连他自己都不承认的“才子”称号,以及因他自身经历和言论的种种矛盾而引起的不同误解。

更遑论从香港本身的文化记录角度出发,据笔者回忆,四人走红的当年,在社会普泛层面,其实并不存在把蔡澜、金庸、倪匡和黄沾并列为“香港四大才子”的说法。但这“四大才子”的说法在后来乃至当下如此普及,乃至香港民众也普遍接受,而这个其实是“外来”的概括称号,毕竟又以他者观点,从旁看出了一点香港流行文化和广义上的香港文人的特色——这个界定“香港式才子”的过程,某程度上,也同时是在界定香港流行文化之本色。

蔡澜(1941年—2025),香港美食评论家、作家、电影制片人,及饮食节目主持人。籍贯广东潮州,生于新加坡,大学于日本留学,毕业后定居香港。其于文化界交游甚广,与金庸、倪匡、黄沾三人相熟,且并列为“香港四大才子”。1989年至1990年间,蔡澜又因与倪匡及黄沾一同主持亚洲电视经典成人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广受观众欢迎,三人被传媒并称为“香港三大名嘴”。

“香港四大才子”是一个反过来由中国灌输进香港的称号,它产生的背景有独特的香港文化与其时中国大陆文化发展的辩证性质。

风花雪月的背后

围绕蔡澜的最后话题,之所以能引起关注,也引起更新一轮悼念期过后的批判(如批判他的通俗浅浮、渣男逻辑,及曾监制多部带剥削性的三级艳情片等),而又跟纪念倪匡及黄沾之笔墨如此不同,原因是蔡澜并不以经典传颂作品传世,反而是他那种闲云野鹤的任性及一直输出的“我活过”人生观,最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显然,普通人不可能像倪匡、黄沾那样,高产出有自己的代表作品,但如果真的能放得开,却勉强能成为蔡澜。表面上他是几位“才子”之中最贴地的,身上包罗的并非宏大的家国情怀两岸潮或异星奇想,而是活生生的饮食男女享乐主义。

然而这个由风花月雪组成的蔡澜宇宙,其内核又不止这些。在淡然嬉笑,颂扬躺平的表象背后,公众看不出他的真假。他享乐的背后是对世界不满作出抗衡?还是在嬉笑天下之间若有所指?前半生活得风流,婚后真可从一而终?这种种矛盾与模糊,使他充满魅力,对男女关系以至酒色的沉溺热爱,若放于今天更是不合时宜。

他发表的偏见,既有文化又够市井;爱得丰富,又情感专一;试图从传统中挣脱,但又保有高度老派风范。一切都只能出现于其赖以成名的年代,那种香港著名的混杂文化精髓,也是最后的风流一代。

他发表的偏见,既有文化又够市井;试图从传统中挣脱,但又保有高度老派风范。一切都只能出现于其赖以成名的年代,那种香港著名的混杂文化精髓,也是最后的风流一代。

占据大陆“才子”称号想像

我们从蔡澜那些不分真伪的生命哲学与男女八卦中,也许满足了一种旧时代对“才子佳人”的想像。这得从“才子”与“佳人”的角度讲起。就如先前所说,“香港四大才子”是一个反过来由中国灌输进香港的称号,它产生的背景有独特的香港文化与其时中国大陆文化发展的辩证性质。不要忘记,九十年代是港式流行文化大举“北伐”的黄金年代,因港式作品的通俗性,同时也惹来不少批判,由金庸到四大天王都成了一时的评击对象。

但无可否认,香港出现的这批正值影响力盛年的创作人才,真情流露又充满跨界特色,和中国大陆地区其时的文化名人形成巨大落差,适时“占用”并重新定义了中国传统中对于“才子”的想像。在其时中国的语境中,当代“才子”缺失,要不,就要上溯至民国时期如梁思成徐志摩一代,故而其时出现的受欢迎的香港男性创作人,即暂时占据了“才子”的位置。

这同时也解释了四大才子名单中,是如此不恰当地把金庸也并列进来的原因:那其实就是一个当其时,中国内地对他们认知中稍知名的“香港文坛名家”的集体名命。

“才子”在传统文化想像中,没大师、名家那么严肃,而是更多生活化和情感牵动,甚至常常和“风流”这形容一并使用,这使得它在当代理解中,有了一种多才多艺而入世的文化身份特色,也像今天的著名斜杠创作人。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522.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