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之将死脑子糊涂千万别再出书指点江山了

我不幸做了一个编辑,于是就经常不得不看一些奇怪的书稿。最近在看一位在翻译界鼎鼎大名的人的书稿(遗著),文章之匪夷所思、前言不搭后语、拖沓繁琐,到了令人快要骂娘的程度。当然,也许这并不是作者的错,因为是遗著,大概是活着的好事者为了某种原因,搜肠刮肚从不知哪里凑出几十万文字,作为逝者最后的遗产。虽然大概整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像是狗尾续貂。只会给这位翻译大师的名声抹黑罢了。

通过书稿的序言可知,这位翻译家生前就已经中风好几次了,到了目盲嘴歪四肢几乎不动得程度,可是勤奋得厉害,去世之前还在“著述”,至于是如何著述的,我实在无法想象。最后的成果,就是我现在看的这个书稿,这真是在情理之中。这位翻译家,我是很尊重的,法国文学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他翻译过来的。他自己也有著作。一生大几百万字的成就,按理说应该死的瞑目了吧?却偏偏在最后硬生生凑出这个东西,不能不令人叹息。

何必强求呢?反对“硬”,本来是这位翻译家的主张。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主张“硬”的,就是大家熟知的直译。鲁迅之所以要直译,是因为他前面的翻译家,比如严复林纾之流,都是搞编译的,对原文删减改编,翻译出来的东西已经不像是原来的了,而是一个新的东西。所以鲁迅就反其道而行之,主张直译,本意不过是保存本色。不料这在这位翻译家眼中成了鲁迅先生的罪状,在文章中攻击鲁迅是霸占翻译神坛的偶像,是食洋不化、搞欧化的,其实鲁迅的翻译基本都是二手三手翻译,是从日文翻译的,而日文又是从英文法文俄文等翻译过来的。翻译日文,哪来的食洋不化、欧化呢?

现在很多人都能读懂外语了,翻译上面搞点小花招,比如什么意译,化译之类的,也没人计较,大不了去读原文。但在上个世纪早期,还是直译的好,还外来文化一个本来面目,不要为了自己觉得好看,就丢进染缸里给画个大花脸。

最后,希望人们死的时候清醒一点,如果做不到,就死掉埋了,可千万别胡言乱语。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222.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