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怎样对待前任的

宋朝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朝代,尤其是读书人,因为太祖留下遗嘱,一是优待后周宗室,二是不杀士大夫。不杀士大夫,咱们以后讨论,先来说说优待后周宗室的事。


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做天子,史称“陈桥兵变”。历史记载中说,959年,后周世宗去死,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是为恭帝,太后监朝。第二年,即显德七年,后周的边境地区,真州(今正定)、定州官员报告说,辽国派兵打过来了,请中央赶紧支援。孤儿寡母一听,顿时没了主意,于是让赵匡胤领兵去御敌。军队走到陈桥驿,就发生哗变。《宋史》中说:

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就这样,赵匡胤做了天子。五代时期,军人跋扈,常行废立之事,天子就是他们手中的玩物、商品,能立也能废。但赵匡胤做天子,似乎是早有预谋的事。一是因为在《辽史》中没有960年南侵的记载,况且赵匡胤做皇帝后,并没有继续带兵北进,辽军也奇怪地逃跑了;二是在兵变前,赵匡胤的举动就很可疑。比如,在《宋人轶事汇编》中就记载赵匡胤出兵前,京师就已经传言“点检为天子”,闹得沸沸扬扬。为此,赵匡胤还回家咨询家人的意见。不料他姐姐大怒,拿着擀面杖就打,说:“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意思是这种事你还决定不了吗?干嘛问我们妇道人家。三是,赵匡胤篡位后,要举行一个禅让仪式,但没有文告,可巧翰林承旨叫做陶谷的,从袖子里拿出了文告,说“早就准备好了”(见《宋史 本纪第一》)。从这些方面来看,赵匡胤的登基,是由预谋的。


赵匡胤黄袍加身,反戈进逼京师,倒也没遇到多少抵抗。对于恭帝、太后,还算礼遇。只是把恭帝和太后幽禁在西宫,废了恭帝的帝号,降格成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表示后周作为一个王朝,正式结束使命。宋代周,确实比较和平,不像其他王朝更迭,血流成河。也正因此,历代人们都说,有宋一代,优待前朝,是真够意思的了。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详细的罗列了宋朝皇帝优待后周宗室的事迹,我把它抄下来:

宋太祖为军士拥戴,既登极,迁周恭帝及符太后于西宮,易其帝号曰郑王,太后曰周太后。作周六庙于西京,遣官迁其神主,命周宗正郭以时祭享。又遣工部侍郎艾颖拜嵩陵(太祖)、庆陵(世宗)。建隆三年,郑王出居房州。开宝六年,郑王始殂,距禅位已十四年矣。宋祖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帝,命还葬庆陵之侧,陵曰顺陵。

仁宗嘉祐四年,诏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岁時奉周祀。寻錄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先是加恩郭氏,至是又恩及柴氏)又诏周世宗后,每郊祀錄其子孙一人。至和四年,遂封柴詠為崇义公,給田十顷,奉周室祀,并給西京周庙祭享器服。

神宗又錄周世宗从曾孙思恭等為三班奉职。熙宁四年,崇磁公柴詠致仕,子若讷袭封。

徽宗诏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再官恭帝后为宣教郎,监周陵庙,世为三恪。(颜师古曰「恪,敬也。言待之加敬,亦如宾也。周以舜后(陈)并夏后(杞)、(殷后)宋为三恪也。」)

南渡后,高宗又令柴叔夜袭封崇义公。

理宗又诏周世宗八世孙承务郎柴彥颖袭封崇义公。

从这些记载来看,宋朝待后周还真是不薄,但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受优待的后人,都是周世宗的旁系子孙,没有一个直系的。周世宗有子七人,《新五代史 周家人列传第八》“世宗七子”条云: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周世宗的七个儿子,前三个都早夭,第四个,就是恭帝柴宗训,后面还有三个,其中叫熙谨的,宋朝的乾德三年死去,剩下的两个不知所终。乾德三年,即965年,距陈桥兵变的显德七年(960年)只有五年,960年的时候,后周恭帝只有八岁,他的几个弟弟年龄更小,五年过去,也许也只有十岁左右。柴熙谨在这个年龄死去,可疑。另外两个,则不知所终。恭帝本身在开宝六年(973年)死去,年仅二十,可能并没有后代。由此可见,周世宗的直系后代已经完全灭绝了。所以宋仁宗也只能从旁系中选择一个柴氏后人恭奉周庙,并且累代都封为崇义公,官职则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宋朝皇帝从后周孤儿寡母手里篡得帝位,再对关系不大的柴氏后人稍微施以恩惠,于是就受到后人“其待亡国之后,可谓厚矣”的赞誉,不论怎么说,这笔买卖是很划算的。

再者,太祖的优待后周宗室,未必是初心。在《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太祖进入后周皇宫,看到宫女抱着一个幼儿逃走,就查问幼儿的身份。答曰“世宗子”,太祖回过头来问手下的兵将怎么办。赵普说了句“去之”,意思是弄死算了。但潘美不说话,太祖问他的意见,潘美才说:“我们都受过世宗的厚恩,现在我说杀了他的儿子,就是忘恩负义;如果说不杀,又会让你起疑心。”太祖最终没有加害幼儿,而是把他给了潘美,做潘美的侄子。这样的记载虽然没有史实可以证明,但既然有人这样写,恐怕也是空穴来风。

太祖的优待后周,最重要的证据是恭帝和符太后得以活命,但很快恭帝一家就被太祖迁到房州。房州在湖北,当时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如果优待,则不会这样干事。恭帝二十岁而死,传说是被房州太守为了讨好太祖而擅自处死的。这件事应该这样来理解,太祖不便亲自害恭帝,假手房州太守。试想,恭帝虽然是前朝废帝,但好歹还是太祖封的郑王,他的生死必然关涉甚大,一个小小的房州太守,如何敢在这件事上自作主张?所以必然有大人物主使。

太祖既然有杀恭帝的心,为什么当初篡位的时候不动手呢?从上面《宋人轶事汇编》的记载来看,对待后周宗室,太祖的手下有不同的意见,赵普是文人,一直跟随太祖,和柴氏感情不深,所以要处死世宗幼子;而潘美等将领,以前是跟后周世宗一起打天下的人物,虽然拥戴太祖篡位,但不一定支持加害柴氏后人。五代的时候,皇帝的废立之权,掌握在军士的手里。有军士的支持,就能做皇帝,太祖就是这样。没有军士的支持,皇帝也会被拉下马。太祖很明白这个道理,他看到手下的军士还有怜悯柴氏之心,如果加害恭帝,可能失去军心,遂不敢乱来,只好优待柴氏了。

综上所述,太祖篡位后,世宗的直系后代已经灭绝,剩下的旁系后代,无关大局,才被作为面子工程享受微不足道的优待。不过,在中国血腥的篡位斗争中,这样的面子工程,也属于凤毛麟角了。也正因此,才引来史家的不觉赞美吧?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32.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