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败名裂误国的晚清清流党

晚清的时候,江河日下,有人想着怎样奋起,有人退守道德高地,以言官的身份,交章弹劾,仿佛国运的衰败,都是道德败坏的结果。办洋务的,被认为是浊流。曾作为曾国藩府员的吴汝纶就说过,“近来世议,以骂洋务为清流,以办洋务为浊流”。在清流党的眼里,天朝上国,文物制度样样都高人一等,何必去学那番夷小国的雕虫小技呢?他们装了一肚子四书五经的墨水,却没有一点经世治国的实践。对于列强环伺的局面,往往钓名沽誉,轻启战端,结果不但身败,而且误国。

清朝的清流党人,崛起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清流党号称有四青牛,为首的青牛头是军机大臣李鸿藻,此人一向高谈阔论,善于挑刺,但实事又干不来。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这些人在大政外交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却一无实际办事的能耐。1884年,中法发生龌龊,慈禧发动“甲申易枢”,实务派恭亲王被排挤出军机处养老。而把唱高调的清流党人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潋三人派到抗法前线去,希望清流党人如他们热血沸腾的抵抗主张一样,能够挽狂澜于既倒。

                                                                                张佩纶

其中青牛角张佩纶主持福建海军事宜。面对法军的咄咄逼人,张佩纶这个一向高谈阔论的清流一时没了主意,战不敢战,和不愿和,结果被法军一炮打烂了福州船政局,福建水师几全军覆灭。一向在朝堂指点天下的张佩纶被法军的炮火吓破了胆,开战不久就弃船而逃。马尾之败,结束了清流党人张佩纶的政治生命,也使不久前还呶呶不休的清流派们闭上了嘴。


另一位清流人物宝廷,是和陈宝琛、张佩纶齐名的人物,所谓的“四谏”之一,平时以能言敢谏自许。去福建任考官的船上,看上了一个颇有姿色的妓女,竟然带着这个妓女跑了,老鸨得知此事,一气之下告到了漕运总督那儿。事情弄得纷纷扬扬,宝廷一看无法收拾,只好去官了事。事见李伯元《南亭笔记》。

马尾一战,清流党身败名裂。但他们只沉寂了几年。到日本侵吞朝鲜的时候,清流沉渣又泛起。这时的领袖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其他成员有文廷式、志锐、张謇等人。这些人都出自翁同龢的门下,和翁同龢一唱一和,希望通过战争邀取功业。他们认为中国人打不过欧美,但小小的日本还是不在话下的,因为中国人多,日本人少;中国地大,日本地小。只要大清国把天兵派到朝鲜,日军肯定望风而溃,到时候不但能收复朝鲜,甚至能一鼓作气荡平日本,重新树立清朝的国威。

    

                                                                                                            翁同龢

当时李鸿章是北洋大臣,握有重兵,但吹得天花乱坠的北洋舰队实际情况怎么样,李鸿章自己是再清楚不过的。所以,他迟迟不敢和日本开战,只是希望忍耐,希望自己的舰队能够添置些新武器。然而,清流党控制的内阁,是一个子儿也不愿给李鸿章的。不但如此,老佛爷过生日的花费,还要以北洋舰队的名义挪用。

李鸿章不主战,那些清流派觉得难以撼动李鸿章,于是又请出了光绪的妃子珍妃,请她每天在光绪耳朵前摇舌。光绪皇帝年轻气盛,在老师、珍妃的轮番劝说下,终于决定和日本开战。然而战事一开,清朝的军队连连败北。清流派当时是力主开战的,现在战事如此,自然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于是清流领袖翁同龢向李鸿章求取对策并问及北洋舰队的情况。李鸿章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恨恨地说:“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翁同龢又让李鸿章再去请拨款。这位平时处处掣肘北洋舰队,拖延购置新舰,结果被日本买去的清流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真是不要脸了。难怪李鸿章没好气地说:“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你们平时这个弹劾我,那个弹劾我,如果我再说话,还能活吗?翁同龢讨了个没趣,只好哑口无言。

果然,清流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李鸿章的。战事不利,清流们似乎忘记了是谁力主开战的。反而大肆弹劾李鸿章及其手下的淮军将领。御史李念兹说,“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把淮军撸了个干干净净。清流文廷式纠集了35位翰林上《请罪李鸿章》折,张謇也联络多人上《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其他如沈曾植、黄绍箕等人也不甘落后,纷纷攻讦李鸿章。但由于李鸿章正处战争指挥之责,慈禧力保其不倒,这不免让清流们颇感失望。

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签合约,邀请当时主战的翁同龢一同前去。但这位清流领袖却说“我没办过洋务,这样的事还是你去办吧”,把自己的误国轻轻抹去不提。《马关条约》签订后,自然又引起清流们的极大愤慨。他们纷纷主张拒签条约,迁都再战,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如果再战,恐怕真的要亡国了。

    

                                                                                                         签订马关条约

清朝的清流党们一味提出冠冕堂皇的理想主张,闭眼不看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结果,身败者有之,名裂者有之,最终是祸国殃民。道德上的优越感就不了中国,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帝帝师,个人操守也说得过去,“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然而恭亲王临终说的“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即指重用翁同龢,结果已经看到。

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胡适的话,现在想来,还是有道理的。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31.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