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杀功臣留下名声的,一个是汉高祖,所谓“良弓藏,走狗烹”;另一个就是朱元璋。对于汉高祖诛杀韩信、彭越、英布等,我们可以以人情理解——这三个人,虽然位至王侯,但都不姓刘。但这也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三个人不是刘邦的核心利益集团成员。

韩信最有代表性。秦末陈胜义兵起,诸侯响应。韩信首先投奔项梁,项梁死后自然跟了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只让他做郎中。秦汉时的郎中,大约相当于侍卫之类的官。对于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来说,这当然让他闷闷不乐。于是,他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但在刘邦队伍里依然不吃香,官职甚至还不如在项羽的队伍里。《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说: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连敖”是一个什么官职呢?或解释为“典客”,或解释为“司马”。典客,就是门客之类的人,相当于幕府人员。司马,在战国时代,指的是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相当于粮草官,还是个副的。这对于韩信来说真是屈才了,所以,当刘邦被项羽安排到偏僻之地汉中当汉王的时候,半路上将士逃亡很多——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谁有实力就跟谁——韩信也不例外,既然刘邦不重用他,他就来个一走了之。

说到这里,我们大致能看出韩信的品性了,天生的鹰犬命,仗着自己有些本事,做事三心二意,没有主见。

韩信还在刘邦队伍里的时候,和萧何处得不错。萧何是高祖起事时的成员,属于核心利益集团成员。萧何知人,一听到韩信跑了,穿上鞋子就去追,结果被高祖误会,以为连他也要跑路。着急得不知所措。后来萧何回来了,刘邦又高兴起来。《史记》中的记载活灵活现: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刘邦听了萧何的解释,一开始竟然不相信。跑路的人这么多你不去追,偏偏去追一个管粮草的副官,这不是当我白痴吗?待萧何把韩信如何如何演说了一番之后,刘邦才决定对韩信另眼相待。就决定拜韩信为将,但萧何以为这官还是小了些,凭韩信的性子,还是要跑路的。不得已,刘邦让韩信做了大将。韩信终于如愿以偿了。

后来,在刘邦剪灭群雄的过程中,韩信大展身手,战功赫赫,最终位至齐王。

再来说一下刘邦的封王。秦失天下,群雄逐鹿。最后无赖子刘邦笑到了最后,何也?因为刘邦善于笼络人才。韩信曾经和刘邦讨论过各将领的才能,最后说道自己,认为自己将兵“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这真是信心爆棚啊。刘邦看不惯,就反问他,你既然这么牛逼,为什么最后还是为我卖力啊。韩信说: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这也是实话。刘邦的“善将将”,其实就是善于笼络人。在剪灭群雄的过程中,刘邦自己的嫡系毕竟不多,也能力不突出,靠的是从前各诸侯国的人。那些人自己手里有兵,就有讨价还价的筹码。灭一国,刘邦就封一国王。采取的是“多劳多得,能者取之”的办法。韩信灭齐后,功劳很大了,刘邦就封他做了齐王。想想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让韩信手中有兵呢?其他人的情况也是这样,英布、彭越都是实力人物,又不是刘邦的嫡系,所以,为了安抚他们,刘邦都一一封王。这也是汉初异姓王多的原因。

到刘邦做了皇帝的时候,天下是姓刘的了,世事转移,再让异姓做王,刘皇帝心里当然别扭得不得了。况且这些异姓王也不是省油的灯。就拿韩信来说吧,当初就这山望着那山高,三心二意,现在难保一心一心保刘姓江山。于是,被逼着谋反,最后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

高祖诛杀了几个异姓王,同时大封刘姓王,非刘姓不得封王,自以为天下永远姓刘,可高枕无忧了,没想到后来闹成了七国之乱。连自己人也不可靠,这恐怕是刘邦没有想到的吧。

刘邦诛杀功臣,主要是诛杀异姓王。至于其他功臣,尤其是核心利益集团成员,如萧何、樊哙、张良等,都得善终。由此可见,高祖的杀功臣,出发点是国家。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呢?

朱元璋得天下后,就开始大开杀戒。不像汉高祖杀外人,朱元璋是连里带外一起杀,不管你是什么人,和皇帝是什么关系,只要碍着皇帝,就得掉脑袋。

明初的法律也是出奇地严厉。大概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低微,又看到元末社会的腐化,地方的跋扈,所以才制定了严刑峻法,希望来以此避免元朝的厄运。朱元璋最恨腐败。所以,一开始就在全国大搞反腐运动。但效果不佳。他说:“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虽然效果不佳,但依然被卖力地执行了,结果搞得人心惶惶,大臣们上班时都要和家人做诀别状,因为人人都朝不保夕。

朱元璋一方面在社会上制造恐怖气氛,一方面在政治上大搞改革。所谓改革,其实就是加紧加强中央集权,剥夺地方权力。元末天下大乱,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朱元璋吸取教训,废除行省制,在地方上设立“三司”,就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归中央直接节制。这样。地方的政、法、军权力都归中央了。在中央,废除丞相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设立皇帝的私人顾问集团大学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某某领导小组吧。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真是独夫了。

在加强皇帝专权的过程中,诛杀功臣是不可避免的了。

大明的开国功臣,刚开始都是位高权重,封侯赐地,好一副君臣相得的图景。李善长、徐达都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李文忠做了军委主席,胡惟庸一人专相权多年。结果呢?这几个人都不得善终。首先是胡惟庸,被控串通日本谋反、贪污,被杀了,株连几万人,包括李善长。大将军徐达,为人忠厚老实,后来生病死掉了。至于具体细节,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劳累死的,有人说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据说徐达后背生疽,忌吃鹅肉,偏偏朱元璋送来一只烧鹅慰劳他。皇帝的赐食敢不吃吗?徐达吃完烧鹅没几天就死了。这当然是传说,但徐达的死,恐怕还是令朱元璋快心的。

再来说说胡惟庸案。胡惟庸当宰相七年,而且是独相,跋扈应该是有的,而且,刘基的死可能也与胡惟庸脱不开干系,因为刘基一开始就不看好他。有人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胡惟庸胆子再大,也不敢自作主张做这件事,背后很可能有朱元璋的默许。刘基死后,胡惟庸的好日子也不多了,由于自己权力太大,让朱元璋心里不舒服,就以谋逆的罪名杀了,前前后后杀了几万人。关于胡惟庸谋逆的证据,《明史纪事本末》里的记载有声有色:

正月戊戌,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幸,帝许之。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冲跸道,勒马衔言状,气方勃,舌駃不能达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上悟,乃登城望其第,藏兵复壁间,刀槊林立。即发羽林掩捕,考掠具状,磔于市,并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皆伏诛,僚属党与凡万五千人,株连甚众。

这里的情节就好象小说一般精彩,也像低劣小说一样禁不起推敲。首先,太监云奇是如何知道胡惟庸谋反的?云奇如果提前知道胡惟庸谋反,为什么不提前告发,反要等到皇帝去胡宅时才急急地告发?这于理不通。还有,皇帝登上城楼,就看见了胡宅里藏的士兵和武器。谋反这么大的事,胡惟庸这么不小心?让士兵拿着武器在自家院子里站着?这更是于理不通。不管怎么说,胡惟庸被杀。他当时的身份是宰相,从此,中国再无宰相,大权皇帝独揽。

诛杀胡惟庸,其实是为废除丞相制扫除障碍。《皇明祖训》里说: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好了,皇帝终于全权在握了。

朱元璋杀的功臣,很多是跟随他一起起事的老乡,也就是淮西集团的人。朱元璋杀功臣,可不管不顾,只要对皇家不利的,都要杀掉。他自己是一家独大了,凭他的能力,治理国家尚需大学士帮助。等到朱姓子孙,没有能力,又没有可以依靠的宰相官僚集团,大权只好旁落宦官之手。有明一代,宦官之跋扈,真是闻所未闻。太祖朱元璋开了个坏头。

明清以来,政治上的专制逐渐变成了独裁。废宰相,设内阁、小组,政权成为一家之政权,没有了官僚,只有口称“奴才”的大学士。朱元璋“功不可没”。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20.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