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美学就是以耽美与夸饰为基调,以浓烈的感情与鲜艳的色彩,经由艺术、文学、流行文化进而建立中华民国史观。
琼瑶于12月4日辞世,并事先拍摄短影片,以感性方式娓娓道来她对生命尊严的看法。画面有山有水,配乐是李叔同(弘一法师)作词的《送别》。她以优美方式离世,并以身体为表演剧场,可说是贯彻其一生的信仰。写爱情小说与影视改编是她的事业,而爱情则是她的志业与信仰。她的小说与影视作品常被批评做作,现实人生的感情与婚姻也同样戏剧化,这值得我们探讨,她的一生如何以文字与肉身进行表演,堆叠出女性身分的多重意义。她红遍台湾、中国、全球华人世界,其离散中国人的身分,也让作品直接或迂回的与时代氛围共振。
笔者将琼瑶作品分为早期(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没落期(1980年代),以及再崛起(1990年代),以下逐一分析,最后探讨“早期”与“再崛起”阶段如何呼应了离散中国人的身分。琼瑶早期作品以小说为主、电影次之;中期作品小说与电影相辅相成,二者并列,发挥相乘效果;没落期小说与电影都不红;再崛起以中国湖南卫视出发,拍成清宫主题的连续剧,集数众多,小说退居次要,甚至有人帮忙撰稿,不全然是琼瑶亲自创作。
以耽美风格回应历史创伤的“华国美学”琼瑶出生于中国四川成都,童年经历中日战争,由家乡逃难到重庆。二战结束后则是国共内战,她与家人再度迁移,来到台湾,此后一生定居台北市。
这种颠沛流离的经验,成为她早期小说的背景,以及故事发展的推动力。代表作有 《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较少人知的类似作品还有《六个梦》(短篇小说集)、《幸运草》(短篇小说集)、《菟丝花》等。
1960年代,台湾文坛以外省人的怀乡作品为主旋律,最具影响力的是白先勇的《台北人》。白先勇享有崇高的文学大师地位,而琼瑶则是畅销作家,本文将二者并列,并非企图抬高琼瑶地位,而是阐述这一世代作家共同的经验,如何演变出大相迳庭的风格。
琼瑶以浓稠的笔调与耽美的风格,书写战乱下的家庭的离散、亲情的失落、爱情的追求。战争创伤成为书写爱情的动力——爱情才能找到保护你的人。而耽美风格则让严肃的历史退出爱情展演的舞台,转化历史的沉重与伤痛。她又加入世代的元素,以年轻人为主角,其父母辈纠结于过去的感情恩怨,由年轻世代弥补上一世代爱情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