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无论及第举子还是旨授官,皆须遵守一定的守选规则,守选期满后经过铨试,方可授官。这便是唐代选官的铨选制度。
本书全面论述了这一庞杂而繁琐的选官制度及其相关问题,详细分析了唐代士人如何通过吏部铨试进入仕途,以及在职官吏如何进行铨选,生动展现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历程,并从整个唐代选举体系的角度考察了铨选与文学的关系,发学界积年之覆,填补空白,是史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厘清唐代及第举子入仕、在职官吏考评全过程
☆生动展示唐代文人求仕之路
☆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 · · · · ·
王勋成(1945—2016) 甘肃兰州人,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方向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甘肃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说岩诗草笺注》、《唐代铨选与文学》、《唐代铨选与文学论稿》等。
麻衣与乞衣
关试,有人把它称作释褐试。所谓释褐,《辞源》解释作“脱去布衣,换着官服。即作官之意”,这是对的。于是有人也就以此来套唐代的关试,认为关试后就可脱去布衣,换上官服作官了。其实,在唐代,关试后脱去的只是麻衣,并未换着官服。
麻衣,是应试举子的标志,即在衣袍外面罩上一件麻衣。唐末五代的牛希济在《荐士论》中说:
郡国所送,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全唐文》卷八四六)
唐音癸签》卷十八《诂笺三》“进士科故实”条也说:
举子麻衣通刺,称乡贡。由户部关礼部,各投公卷,亦投行卷于诸公卿间。
并加注曰:“按麻衣色白,故其时称举子为‘白衣公卿’。”《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就说: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宋代的柳永进士落第后所写的《鹤冲天》一词,也不无自豪地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这些名刺上写着“乡贡进士某”的举子,他们无论向户部报到集阅时,还是向礼部纳公卷、向各公卿投行卷时,都是穿着麻衣活动的。穿着麻衣的并不只局限于应试进士,还有被州府举荐的其他各科举子、各学馆举送的各类生徒,他们和进士加起来,每年少说也不下二三千人,这些人一到十月就会集于京城,穿行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中是很醒目的,故牛希济说:“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
这些应试举子,并不是到长安后才穿上麻衣的,而是被州府举荐给解时,就穿上麻衣了。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载:
唐相国刘公瞻,其先人(父亲)讳景,本连州人,少为汉南郑司徒(絪)掌笺劄,因题商山驿侧泉石,荥阳(郑絪)奇之,勉以进修,俾前驿换麻衣,执贽之后致解荐,擢进士第,历台省。
士子被举荐后,就可以穿着麻衣上路了。杜荀鹤《书事投所知》诗云:“古陌寒风来去吹,马蹄尘旋上麻衣。”(《全唐诗》卷六九二)即使落第出京,归家路上也不忍脱下麻衣。杜荀鹤在《出关投孙侍御》一诗中又写道:“东归还着旧麻衣,争免花前有泪垂?”(同上卷)这些应试举子们,走到哪,麻衣就穿到哪,就是漫游途中,也穿着麻衣。张蠙《云朔逢山友》诗就说:“将军虽异礼,难便脱麻衣。”(同上卷七○二)写他下第后漫游到北方边塞一带,碰见了已是将军的朋友,由于穿着麻衣,使他免去了跪拜达官贵人的俗礼。《北梦琐言》卷三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郑愚尚书,广州人,雄才奥学,擢进士第,扬历清显,声称赫然,而性本好华,以锦为半臂。崔魏公铉镇荆南,荥阳(郑愚)除广南节制,经过,魏公以常礼延遇。荥阳举进士时,未尝以文章及魏公门,此日于客次换麻衣,先贽所业。魏公览其卷首,寻已,赏叹至三、四,不觉曰:“真销得锦半臂也。”
郑愚为晚唐人,拜岭南节度使路经江陵时,已是三品的大员了,还要换上麻衣,向崔铉补上当年进士投刺行卷的一课,也够滑稽得可以。
举子们行卷时要穿麻衣,进考场考试时更要穿着麻衣。《唐摭言》卷四《与恩地旧交》就说:
刘虚白与太平裴公(坦)早同砚席,及公主文,虚白犹是举子。试杂文日,帘前献一绝句曰:“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多少,犹着麻衣待至公!”
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学术·有道)epub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