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未完成的电影》:灾难与哭墙,娄烨留给观众的出口 - 端传媒

在豆瓣网站上搜索“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出来五个叫“未完成的电影/未完成电影/未完成的影片”的吻合条目,除了两部是来自大导演贾木殊(Jim Jarmusch)、史蒂夫·麦昆(Steve McQueen)等的短片,还有两部实验性的纪录短片,分别来自大陆导演胡伟和台湾导演林奕疆,前者是关于伊朗革命前的电影和电影场所,后者是导演在疫情期间被迫滞留纽约时对自己作品的整理和反思。另有一部是伪纪录片长片,以色列导演Yael Hersonski的犹太人大屠杀反思电影《A Film Unfinished》,是基于大屠杀之前纳粹在华沙犹太人区拍摄的一部未完成的纪录片,追溯、补充、虚构而成的作品。

当然,本尊娄烨的这部《一部未完成的电影》,是消失了的,在它所生长和应该回馈的国度。豆瓣用户自有妙计,他们发明了“借标”,就像他们之前评论那并不存在于豆瓣的娄烨《颐和园》一样(一部同名风光片被大量评论灌爆)。于是我们在《A Film Unfinished》和胡伟、林奕疆的条目下面,都能看见实际上是关于娄烨电影的评论。应该说,就时间背景来说,最吻合娄烨作品的应该是林奕疆,但更多的华人观众选择了《A Film Unfinished》。

他们是对的,我们看见关于所谓“疫情”和关于纳粹屠杀的评论完美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比如说有人在11月时留了一句“纳粹历史不能忘记”,你无法判断他是说2009年那部以色列电影还是2024年这部中国电影。还有人说:“这不是电影,这是他们的生活”,来自河北的评论,我觉得只写错了一个词,应该写“我们”的生活。

孤岛无可触摸作为故事套盒里最小的一个套盒的手机萤幕里,更呈现出无可触摸的孤岛状态。相对同银幕并列的高清纪录,手机竖屏里他人的生命形同低画质、信号不良的幻象——即便如此,人类还是以此幻象相濡以沫。

《一部未完成的电影》拍摄的就是被日常生活掩盖的管治本质,如何在日常生活进入非常状态时撕去遮羞布,而彰然接管生活的全部,制造无人可以例外的“例外状态”。特权阶级之外无人例外,无论你是明星、艺术家还是垂死者,或心碎欲绝的未亡人。相对于电影里“晓睿导演”的高度自觉,主演“江城”(秦昊饰)和他始终只出现在手机视讯对话另一端的妻子,实际上更接近当年的普通老百姓,面对灾难突袭,从“不信”到“心存侥幸”,到“徒劳反抗”再到“认命”,基本上就在小小的手机萤幕两端铺陈完毕。

而娄烨的功力也尽显于此。试看他之前的几部电影,从《浮城谜事》(2012)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2019)的暴力和暗黑压抑感,《兰心大剧院》(2019)里的后设叙述真伪莫辨感,都在《一部未完成的电影》里封城一刻就被全面启动,前者曾被诟病的徒具形式实验也在此处因为隆重的现实贴近而落到实处,扎实可感。

从封城前夕的危机,到封城发生后的挣扎,镜头在狭窄的密室空间里打转却如行云流水,观众追随著江城的视角感同身受,重历了当年的窒息。而作为故事套盒里最小的一个套盒的手机萤幕里,更呈现出无可触摸的孤岛状态。相对于同银幕并列的高清纪录那一边,手机竖屏里他人的生命形同低画质、信号不良的幻象——但即便如此,人类还是以此幻象相濡以沫,这是电影最令人感动又唏嘘的部分,相信任何观众都会被江城与妻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远距互动所打动,因为这基本上也是我们在那三年的亲历。

有一堵哭墙越追问真相却似乎离真相越远的无力感,或许才是娄烨选择模糊剧情片和纪录片、摆拍与网路短片直接撷取之间的界线的深层目的。

艺高人胆大,当然要强调的还有导演的勇气。就像《颐和园》虽说是一座一代人未竟的青春的纪念碑,实际上也成为中国电影人为8964建筑的一堵哭墙,成为尚未愿意忘记的人可以寻而悼之的一个虚拟所在。《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也注定成为另一堵哭墙,而且垒就它的砖头,大半来自那三年亲历者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s://danliren.net/post/367.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