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女人没有国家?”专栏,名字源于伍尔芙的一句话“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但我们保留了一个问号,希望能从问号出发,与你探讨女性和国家的关系,聆听离散中的女性故事和女性经验。我是编辑符雨欣。
2025年2月12日,被称为“中国女性研究拓荒人”的李小江教授因病去世,享年74岁。由于她自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之后,就与外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疏离,所以大部分人对她的了解都源于近年一篇精彩的特写文章:《开拓中国女性研究的人,不想当女性主义者》。
那篇特写还原了李小江的人物特点,而本期的评论文章则试图讨论她在学术上的突破和局限。她曾经思考过的问题现在仍是许多人的困惑,比如如何在西方的学术系统和中国的国家主义中保持独立的学术思考和判断,如何准确地理解“本土”的问题;对于性别,她晚年转向女性考古,试图在远古的脉络中找到母权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案例。
虽然李小江可被称为奠基人,但她提供的答案对现在人来说可能是“有待思考”的,思想之可辩,就在于不断的批判、建立与批判。然而她也为我们做了一些重要的提醒,比如我们在讨论的“真理”是否不容置疑,或如何看待自己与“主义”的关系。本期作者唐凌,读博期间与李小江有信件往来,《华人家园与天下》一书收录了李小江给唐凌的5封信,也基本反映了她对学术之路的思考。
时隔一个半月,终于沉淀下来写这篇中国女性研究奠基人李小江的悼文。她的去世不再是新闻了。很好,因为她“不愿凑热闹,更不愿凑女权的热闹”。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对李小江的关注,更不该仅存于新闻。
1951年出生的李小江因为开创了中国大陆女性学而成名。1980年代,当她还是三十多岁的郑州大学讲师的时候,她就在中国大陆高校创建第一个妇女学课程(1985)并开始主编第一套“妇女研究丛书”(17 册,1987-1992),其中包括现在被称为中国女权主义的经典《浮出历史地表》(作者:孟悦、戴锦华)以及时下讨论度很高的《江永“女书” - 上、中、下》(作者:谢志民)。
1995年是她和中国女权运动及研究的一个转折: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八九后的中国急需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开放,许多性别NGO都因此会而成立。“社会性别(gender)”这个现已成为女权研究基础关键词的概念也在此时被引入中国。但李小江却拒绝参会。此后,尽管她仍然笔耕不辍,但却在公众视线逐渐消失。在学术的讨论中,李小江收获了赞誉,但也有更多的批评。
她深耕“本土”,却非后殖民的本土,而是通过本土探寻后结构主义早已”不懈“的“真理”;她一生写作都大多围绕女性,却对“女权”和“主义”二词批判最深。我们知道“开拓中国女性研究的人,不想当女性主义者”,但李小江作为一个学者,究竟应该因什么而被铭记?而她结合史观分析的对性别问题的理解,如何反映了中国女权的过去,留下什么尚待后代学人追寻的问题?
“求真”胜于一切
李小江对于“求真”有种执念,但她的写作又似乎充满了许多悖论。
她公开批评“社会性别(gender)”这个概念,质疑以西方理论的本土化为导向的性别研究,并强调男女的生理不同。同时,她还抨击此后一度成为主流的多由西方基金会支持下的中国女权运动。因此,李小江的理念有“性别本质主义”以及“国族本质主义”之嫌,似乎既不对多元性别友善,又容易与国家主义和建制合流。
李小江也没有斩钉截铁地的批判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转向,而是给了市场很多认可,所以更偏左派的分析自然会认为她代表了与资本合流的“女性主义”,且其观点似乎可以支撑着某种非常个人化的“女性力量”说。在一众关于她的悼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诠释她思想的影子。
然而熟悉她的人知道,她跟大部分政治活动家学者不同。她的学术并不为了启蒙“弱者”,联合“弱者”,以推动变革甚至革命。她想“求真”,求女性的真,求中国女性的真,而任何的学术和理论,都不应该凌驾在这样的真上。
因此,她愿意在事业和名声都蒸蒸日上的时候转身选择一条更窄的路,拒绝融入西方学术界,也拒绝融入中国主流学界,在面对批判、遗忘、冷落、误解和政治压力的情况下仍然笔耕不辍,并且埋头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包括依然坚持书写在外界看来是“本质主义”或是“保守”的观念,以及在困难重重下成立中国第一个妇女文化博物馆。
且不论她的理念如何评述,她是知行合一的。这体现在,当年在郑州大学教书的她可以拒绝到牛津访学的机会,以完成当时没有什么人看好的“妇女研究丛书”编撰工作;在89风波后,尽管受到种种关照,她仍然两次放弃美国的移民约谈和加拿大的国籍;在包括95世妇会和当下互联网女权热的女权研究盛世,她转身离开。
急功近利、追求名望从不是她的目的,她不仅可以拒绝牛津、普林斯顿,自己任职的大学也并非清华、北大,而是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只要有一方书斋,那就是她的净土。
李小江的一生一共写了24部著作,编撰49本的作品,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妇女文化博物馆,有2000多件藏品。李小江的写作风格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写作和现代学者写作的杂糅。她的作品中常有对古文和文学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