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希特勒的印象都停留在——他是猶太人大屠殺、冷血殘酷的納粹黨領袖。但1945年美國社會學家對戰敗後頹喪的德國所做的社會調查結果卻顯示,即使在戰爭後仍有不少青年欣賞希特勒,甚至有不少人抱持反猶心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們將時間回溯到1920到1940年,希特勒從原先僅是啤酒館外煽動滋事的外地人,轉變成德國人民一直在等待的英雄領袖,更認為他是唯一能帶領戰敗德國重新走向繁榮昌盛、並代表民族共同體的理想「元首」。原先對他懷有敵意的那群人是如何轉向支持希特勒?希特勒是如何在那段時間內集結、整合分歧的民意,最後成為鞏固他在德國最高統治者的地位?
作者透過展示「希特勒神話」形成到衰敗的過程,讀者將一窺獨裁政治的運作,以及馬克斯.韋伯所談「魅力型領袖」下個人崇拜的力量,其中「元首神話」如何發揮重要的整合作用?更提供穩固的民意基礎,從而讓希特勒擴大統治的合法性。本書也揭示現今右翼民粹力量的崛起並非偶然,而崛起的背後將會讓世界各國遭遇怎樣的挑戰?以及反思政治如何在沒有批判意識與懷疑之下成為無限擴張、犧牲人民和民主的利器。
希特勒在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掌權後的約十年間廣受擁戴,放眼二十世紀,幾無政治領袖能受到自家人民如此歡迎。有人認為,在希特勒受歡迎的程度達到頂峰時,十位德國人便有九位是「希特勒的支持者,元首的信徒」。1先不論如此斷言有何立論基礎,我們都可以肯定地說,納粹黨得到的支持度從未達到過這樣的水準,納粹各領袖自己也很清楚這點。2讚揚希特勒者遠不只有那些自認為是納粹分子的人,更包含許多對該政權機構、政策和意識形態抱持批評態度者,這基本上是第三帝國得以運作的一項重大因素。有鑑於數百萬德國人頂多只是略微支持納粹主義,他們卻對希特勒仍有如此崇拜,這表示元首本人作為基本共識的焦點,在納粹統治體系中形成了關鍵的整合力量。若無希特勒個人的巨大人氣,便難以想像該政權能一再獲得全民公投的高度支持—得以合法化當局在國內外採取的行動、平息反對勢力、提高領導階層的自主權、擺脫傳統民族主義保守派菁英的束縛(這些菁英本還自以為能夠監督希特勒),並維持納粹統治瘋狂又越發危險的氣勢。最重要的是,希特勒巨大的民意基礎使他自己的權力地位變得更加難以撼動,奠基了第三帝國的激進化,也同時將他個人意識形態轉譯為可實踐的未來。
傳記式的描繪—眾多出版物都曾充分探討過希特勒的生活細節及其奇異性格3—在某種程度上並不足以解釋他為何具有如此非凡的吸引力,希特勒自身意識形態上的執著也不能為其高人氣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比方說,我們很容易會誇大反猶太主義的吸引力,將其視為納粹運動獲得支持的決定性因素4(儘管反猶太主義確實具有統一運動內部思想的重要功能,這點幾乎無可爭議)。此外,民眾在乎的是如何逃離經濟蕭條的深淵、改善物質條件,也極度害怕戰爭會再次爆發,所以為了生存空間(Lebensraum)而發動下一場戰爭的想法大概不會太吸引人。5因此,有人也合理認為,就連對大多數納粹支持者來說,在獨裁統治本身的深處,希特勒自身意識形態上的執著,甚至對於是最狂熱的納粹支持者而言,意義也多在象徵、而非實質的層次。6
而我們有必要做的,似乎就是將焦點轉向希特勒作為元首的形象,藉此豐富我們對希特勒此人的廣泛了解。有人便曾合理建議,若要找到希特勒如此受歡迎的根源,就必須研究「那些崇拜他的人,而非領袖本人」,7本書便是試圖朝此方向邁進。其實,書中主要關注的並非希特勒本人,而是宣傳形象的塑造過程,重點是,更要關注德國人民對此形象的接受度—他們在第三帝國之前、期間是如何看待希特勒;或者稍微換句話說,本書更關注的是希特勒在數百萬德國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而非他實際上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此背景下,本書作為一政治意象研究,旨在闡明「希特勒神話」(這裡我是指希特勒的「英雄」形象和人民對他的觀感,普羅大眾認定他具有的性格與動機往往與現實大相逕庭)是如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整合作用,進而為當局提供巨大的民意支持。8本書欲探究「希特勒神話」的核心基礎;其建立基礎,以及當局維護此基礎的手段。本研究也意圖於此過程中確立「希特勒神話」所體現的主要共識元素,最後總結「希特勒神話」對實現納粹意識形態目標可能有的作用。
形象塑造與人民對此形象的接納是緊密相連的兩道題目。幾無疑問,納粹政權心知肚明有必要達成共識,因此有意識地打造出「希特勒神話」作為一股整合力量。希特勒本人也如眾所周知相當注重自己公共形象的塑造。他在演講等公眾活動中非常注重派頭和儀態,他還會極力避免表現出任何人性弱點。比方說,希特勒會拒絕讓人看到自己戴眼鏡,也不願讓人見到自己從事任何他可能不擅長的運動及其他活動,否則他可能會成為笑柄而非偶像。戈倍爾(Joseph Goebbels)稱希特勒之所以會選擇獨身,都是為了國家福祉而犧牲個人幸福,希特勒也認為保持單身有其功能上的必要性,因為這麼做能避免失去德國婦女的歡迎,他認為德國婦女的支持「是選舉成功與否的關鍵」。9以上種種都與希特勒對「群眾心理」的著名觀點密切相關,希特勒在《我的奮鬥》(Mein Kampf)一書中便曾對此有所闡述,其採取的路線類似於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著作中所探討之幾乎無限的群眾可操縱性。10在第三帝國時期,希特勒顯然明白自己「無所不能」的形象對於他的領導地位和政權的力量有多麼重要。有人便對此精闢地指出:「希特勒非常了解自己的功能,清楚他作為第三帝國『領袖』必須扮演的角色」,他「將自己轉化為一種職能,元首的職能」。11
因此,「希特勒神話」背後的操縱目的從一開始便存在。有心積極支持納粹黨的統治階級成員也為了自身利益對此熱烈歡迎,並大力推廣,以達到「愚弄群眾」12的目的,並讓他們擺脫社會主義的誘惑,改為投靠反社會主義、反革命的群眾運動。然而我們往往也不小心就過度誇大「希特勒神話」迎合壟斷資本主義的程度,以為打造這則神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或者在客觀上確實也服務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利益。13似乎無可爭議的是,建構出的「希特勒神話」的確有其不可或缺的整合功能:首先是抵禦納粹運動本身內部強大的離心力,其次是為了建立廣泛的共識基礎,讓德國人民一同支持元首認可的目標和政策。納粹主義的民意基礎若出現更顯然互相矛盾的社會抱負,就越有必要營造具體的「希特勒神話」與崇拜儀式,以提供情感整合的堅實基礎。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