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一本聚焦探討臺灣時局美術的著作,以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見證、述說那段令臺灣畫家身陷複雜處境的時局,為讀者解讀那些提煉自畫家在戰時的個人經歷,也與大時代中的社會相映共振的作品。
在臺灣描繪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畫家
相對於日本政府動員許多內地畫家從軍,前往戰場描繪戰爭寫實紀錄畫,還有像是自小在臺灣學畫的小早川篤四郎這樣,即使身在東京也自動自發從軍的畫家,而殖民地臺灣只有極少數日人畫家被徵召至前線。接下來我們將更進一步探討臺灣美術界的畫家「走上戰場」的現象──他們有些人甚至並非以士兵或從軍畫家的名義,但也前往戰場記錄戰況,有的還以戰場見聞做為題材,創作作品參加展覽會。
首先,有一類是從小在臺灣生活的日本人,身處臺灣時做出決定,成為了從軍畫家,他們時常在報紙媒體刊載前線記錄畫。《臺灣日日新報》在中日開戰不久,便陸續刊載日本從軍畫家的華北、華中、華南戰線速寫。進入二戰後期的太平洋戰爭之後,則轉而刊登陸、海軍派遣畫家的南洋戰地與風物素描。在眾多從軍畫家的速寫作中,就包括了與臺灣關係密切的日本畫家秋山春水與染浦三郎的前線畫作。
1938年4至5月,秋山春水以從軍畫家身分發表《江南戰線行》(江南の戰線をゆく)一系列圖文並茂的速寫之作,包括:〈陸戰隊勇士之墓〉(陸戰隊勇士の墓)、〈返家難民〉(歸る避難民)、〈南翔附近碉堡〉(南翔附近トーチカ)、〈北站激戰痕跡〉(北站激戰の跡)、〈上海北站(北停車場)〉;同年7月,《臺灣時報》也刊載他在華中戰區的記錄《戰跡所見》(戰の跡を見る):〈上海印度人巡查〉、〈開拓大陸的先驅〉(大陸開拓の先驅)、〈南翔站的孩子們〉(南翔站の子供等)、〈蘇州城內北寺之塔〉(蘇州城內北寺の塔)、〈姑蘇城外楓橋〉、〈中山門〉、〈南京光華門〉、〈從南京下關看長江〉(南京下關より揚子江を見る)。這兩個戰線速寫系列取材自激戰過後的地方痕跡或是江南風物。其中〈返家難民〉畫面描繪出戰亂之後蕭瑟荒涼的景觀,字裡行間也透露出對國民要擔負戰爭的同情,秋山春水比較站在人道立場描寫受到戰爭破壞的景物。
秋山春水出身於臺南,他曾前往東京進入日本畫家荒木十畝(1972-1944)、美人畫名家鏑木清方(1878-1972)門下學習。1928年以〈朝〉入選臺展後,也持續參展入選,因此活躍於臺灣的東洋畫壇。秋山春水創作以原住民題材為主,其中1935年〈出草〉獲得臺展特選及臺展賞榮耀。他也加入了栴檀社(臺展審查員鄉原古統與木下靜涯組織的東洋畫團體)、臺灣日本畫協會為會員。秋山春水1938年從軍後,就以戰爭題材〈大陸與兵隊〉(大陸と兵隊)獲得第一回府展入選展出,這件作品取材自他在前線記錄戰場所見,以寫實的技法描繪軍人神情疲憊的休息場景,被《臺灣日日新報》評為「事變色之力作」。
〈大陸與兵隊〉是一幅四曲屏風畫作,畫中裝備齊全的軍人處於休息狀態,他們或坐或立、拭汗或喝水。在軍人黝黑而布滿落腮鬍的臉上,睜著一雙疲憊的眼睛,似乎是經過長期跋涉進擊後才有此片刻的休息時間。秋山春水描寫的軍人題材,既不是奮勇殺敵的殺戮戰場、也非崇高神聖的犧牲形象,而是以人性化角度看待軍人的辛勞,這樣的描寫方式與他其他的戰況速寫所關心的取向接近。
秋山春水雖然站在同情軍人的立場而創作,但是取材上也容易使觀者對皇軍產生同情,間
接激發後方民眾投入慰問皇軍的行動。無論如何,秋山春水因實際走過戰地並且有過速寫前線的經驗,使他對軍人處境能夠表現出更深刻的感受與描寫。
在從軍以前,秋山曾於皇軍慰問畫展上展出一幅畫作〈保衛國土〉(國境を護る),畫中軍人以坡崗上站哨的側影表現,並未與觀者產生目光接觸的互動關係,這樣的剪影描寫,僅是反映軍人保家衛國的常見既定印象。但他在從軍以後創作的〈大陸與兵隊〉,畫中軍人形象顯得真實而深刻,實際走進戰場的經歷,應該促使他改變觀察與描繪戰爭中軍人形象的細節。在他的筆下,戰爭與美術交織形成的是另一種表現隱微人性、又能引發民眾宣慰之心的時局畫。〈大陸與兵隊〉入選了1938年的府展,是目前所見秋山以軍事題材參加臺灣美術展覽會的代表作品。也就在這一年之後,這位畫家便去向不明,報紙上再未見到他的從軍速寫與報導訊息。
点击下载: